说真的,每次在网上看到有人问“ 西藏小妹妹怎么称呼她 ”,我脑子里浮现的都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张张具体的脸。那些在八廓街转经道上、在纳木错湖边、在珠峰大本营帐篷里,脸蛋被高原的风吹得红扑扑,眼睛却亮得像晚上能摘下来的星星的小姑娘。
你是不是也准备去西藏,心里揣着一肚子激动,还有一丝丝小紧张?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冒犯了那片土地的神圣。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纯真无邪的 西藏小妹妹 时,那种想亲近又怕唐突的心情,我太懂了。
很多人脱口而出的就是“嘿,小妹妹!”。这……怎么说呢,不能说错,但就是感觉差了点意思。就像你在北京胡同里见着一个大爷,张嘴就喊“喂,老头!”,味儿不对,懂吗?“小妹妹”这个词,太普通,太游客了。它像一道无形的墙,瞬间就把你和她隔开了。你是来猎奇的游客,她是风景的一部分。这种感觉,糟透了。

然后,进阶一点的游客,可能做过攻略,会试探性地喊一声:“卓玛!”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我跟你讲, 卓玛 在藏语里是“度母”的意思,是个非常神圣、非常美好的名字。很多藏族女孩都会叫这个名字,没错。但这不代表所有女孩都叫 卓玛 啊!这就好比一个老外来中国,见着所有姑娘都热情洋溢地喊“Hi, Mary!”,你猜她们会不会想翻白眼?善意是善意,但这种“想当然”的善意,有时候比直接的冒犯更让人哭笑不得。你以为你拉近了距离,实际上可能在对方心里,你已经被贴上了“不了解情况还特爱表现”的标签。
所以,咱们到底该怎么办?别急,听我这个在藏区混过几遭的老驴友给你掰扯掰扯。
首先,忘掉那些所谓的“万能 称呼 ”,记住最黄金的一条法则: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什么意思?就是把她当成一个普普通通、有名有姓的“人”,而不是一个“藏族符号”。你可以蹲下来,跟她平视,脸上挂着最没杀伤力的微笑,然后轻轻地问:“你好呀,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就这么简单。我保证,这比你喊一百声“卓玛”都管用。当她奶声奶气地告诉你她叫“白玛”或者“次仁”或者某个你可能都发不准音节的名字时,你再跟着念一遍,哪怕不标准,她眼睛里闪烁的光芒,会让你觉得整个拉萨的阳光都灌进了你心里。那一刻,你们之间建立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温暖的连接。你记住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她,而不是一个模糊的“ 西藏小妹妹 ”的影子。
当然,有些场景下,你可能没机会这么问。比如在商店里,你想 称呼 一个看起来比你小一些的年轻姑娘,总不能上去就问人家叫啥名吧。这时候,就该轮到我压箱底的宝贝词汇出场了—— 阿佳 。记住这个发音:A-Jia(阿佳)。在藏语里,“阿佳”是“姐姐”的意思。这是一个非常亲切、非常尊重,而且适用范围极广的 称呼 。无论她是十几岁的少女,还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女性,你叫一声“ 阿佳 ”,绝对不会错。我记得有一次在日喀则的一个甜茶馆,我想续杯,不知道怎么叫那个忙碌的年轻服务员。情急之下,我试着喊了一声“ 阿佳 ,麻烦加点茶!”。那个一直面无表情的姑娘,猛地一回头,脸上瞬间就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容,脆生生地应了一声,脚步都轻快了许多。就是这么神奇。“ 阿佳 ”这个词,它带着温度,带着一种“自己人”的熟稔感,能瞬间融化掉陌生和隔阂。
那如果是更小的孩子呢?三四岁、五六岁那种。其实,“小朋友”就挺好,自然又亲切。或者,你什么都不说,就冲她笑笑,对她挥挥手,递给她一颗糖(当然要先征得她父母的同意)。肢体语言和眼神,是全世界通用的。有时候,一个友善的表情,胜过千言万语。
还有那个大家都会的词—— 扎西德勒 。很多人把它当成“你好”在用,其实它更准确的意思是“吉祥如意”。这是一个祝福。当你对一个 西藏小妹妹 说“ 扎西德勒 ”的时候,你是在祝福她。这当然是非常棒的开场白。但说完之后呢?还是回到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你可以微笑着说一句“ 扎西德勒 ”,然后接着问她的名字,或者直接用“小朋友”来开启对话。
说到这,我想聊点题外话。为什么我们这么纠结一个 称呼 ?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的不是一次走马观花的旅行,而是一场真正的相遇。我们不想只是拍几张照片,发个朋友圈,配文“心灵被净化了”。我们想触摸那片土地真实的脉搏,想感受当地人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一个得体的 称-呼 ,就是我们递出的第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你好,我尊重你,我愿意了解你。”
别再把 西藏小妹妹 当成一个需要特殊对待的群体,或者一个需要套用某种公式去交流的对象。她们就是孩子,会害羞,会好奇,会因为一颗糖果而开心一整天,也会因为你奇怪的眼神而躲到妈妈身后。你用对待身边任何一个可爱小侄女、小外甥女的心态去对待她们,就对了。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心去感受。
下次你在拉萨街头,看到一个穿着藏袍的小姑娘,阳光洒在她长长的睫毛上。别再犹豫了。走上前,蹲下来,看着她那双清澈得能倒映出整个天空的眼睛,发自内心地笑一笑,然后轻声问:“你好呀,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这,就是对一个 西藏小妹妹 最好的 称呼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