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村里是真的热闹起来了,不再是过去那种死气沉沉、只剩下老人孩子的光景。总能瞧见一些面孔,或熟悉或陌生,但都有着一种特别的朝气,他们就是那些从外面大城市回来的,或者干脆就是新扎根的 年轻人 。可喜归可喜,热闹归热闹,每次碰到这些小伙子小姑娘,我这心里头总要打个小小的转儿:这 称呼 ,到底该怎么开口才算得体,才不至于让人家觉着咱老一辈人太“老土”,又或者,不失了咱村里那份特有的 人情味 和 礼仪 呢?
说起来,这 称呼 啊,在咱们老一辈人的记忆里,那可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讲究得很。谁家的小子丫头,到了年纪,见了长辈,一句“大爷”、“大娘”、“叔”、“婶”,带着点怯生生的尊敬,再自然不过了。哪怕没血缘,只要住在一个 村里 ,按着辈分一捋,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也能立马套上个“堂哥”、“表姐”的名头,亲切得很。那时候, 称呼 不只是个代号,它是一张无形的网,把全村人紧紧地编织在一起,谁家有个啥事,一嗓子喊出去,八方应援。那份纯粹的 传统 ,那份骨子里的亲近,如今想想,真是弥足珍贵。
可现在呢?时代变了,风向也转了。回来的 年轻人 ,他们大都在城市里摸爬滚打过,见过世面。城市里头,哪有那么多七大姑八大姨的讲究?同事之间,直呼其名,上级下级,一声“某总”、“某经理”,简单高效。所以,当这些在城市里习惯了 现代 生活模式的 年轻人 ,带着一身都市气息回到 村里 ,我们再张口闭口“小栓子他二叔”、“翠花她三婶”,他们是听得懂,也大多会应承,但你总能从他们眼神里,捕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嗯,怎么说呢?也许是困惑,也许是别扭,又或许是那份无所适从。

这不,前几天,我正巧在村口的小卖部碰到李老汉家的小孙子,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居然没留在城里,跑回来开了个民宿。长得周正,办事也利索。我高兴啊,一张嘴就想喊“小李子,你回来啦!”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小李子?这都二十好几的大小伙子了,在外头人家都叫他“李总”呢。再喊“小李子”,是不是有点太 传统 、太“童稚”了?可直接喊名字“李明”,又觉得少了点啥,毕竟我在辈分上,可比他大了不止一轮。最后,我憋了半天,才挤出一句:“哎,是明儿啊!你这民宿整得真不赖!”语气里,带着点儿小心翼翼的试探,也带着点儿老一辈人面对 变化 的无奈。
这种 称呼 上的“选择困难症”,真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困扰。你问问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十有八九都遇到过。有人觉得,甭管你出去多久,回来了还是我孙子辈,该怎么叫就怎么叫,这是规矩,不能坏了!这种观点很坚决,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 传统 劲儿。他们认为,这是维系 村里 宗族 关系 和 人情味 的基石,一旦动摇,人心就散了。
但也有人偷偷跟我抱怨:“哎呀,老王头,你没发现吗?你一喊‘小宝’,那孩子脸上虽然笑着,但眼角眉梢都带着点儿不情愿。他现在可是个‘网红’,在网上有几十万粉丝呢,哪还愿意让人家当小孩子喊?”这种顾虑,说白了,就是怕 年轻人 觉得我们不尊重他们,怕他们感觉跟 村里 格格不入,最后又一走了之。毕竟,好不容易才盼着他们回来,要是再因为这些细枝末节的 称呼 问题,把 年轻人 的心给凉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这其中,其实藏着深深的 代沟 ,是两种文化观念、两种生活模式的碰撞。
所以,这 村里有年轻人怎么称呼 ,还真是个值得琢磨的学问。我个人觉得,面对这种新 变化 ,咱们老一辈人,不妨多一份体谅,多一份“灵活变通”。
首先,最稳妥的,还是得“分人而论”。有些 年轻人 ,可能从小就受家里长辈熏陶,对 传统 礼仪 特别看重,你就算喊他“大侄子”,他也会乐呵呵地应着,甚至觉得这是 人情味 的体现。碰到这样的,大可不必拘束,按着老规矩来,那是对他的一种认可。但有些 年轻人 ,他们在外面闯荡久了,思维更开阔,更追求平等和个性。你若是一味地强求他们接受“辈分” 称呼 ,他们可能觉得被束缚了,甚至觉得咱们在用老眼光看他们。对这部分人,我觉得,不妨尝试一些过渡性的 称呼 。比如,如果他叫“张伟”,你可以喊“小张”、“张哥”或者“张总”(如果他真在村里开了公司或者做老板)。一个“哥”字,既保留了一点亲近,又带了点社会化的尊重,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好办法。
其次,观察他们的反应也很重要。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笑容,都能传递出很多信息。你第一次喊他“小明”,他要是笑着说:“哎呀,王大爷,您喊我名字就行,或者叫我小明也成!”那你就知道,这个 年轻人 比较随和,不那么在意形式。下次见面,直接喊“小明”或者“小明哥”,会让他感觉更自在。反过来,如果他只是礼貌地应了一声,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那可能说明他对 传统 称呼 还是有一定期待的,下次可以稍微正式一点。
再者, 村里 的 年轻人 ,有很多是带着知识、带着技术回来的,他们是 村里 发展的希望。对他们的尊重,不仅仅体现在 称呼 上,更体现在对他们事业、对他们思想的理解和支持上。一个“张总”,喊出来不仅是对他事业的肯定,更是对他在 村里 带动经济、带来活力的赞扬。这其中的含义,可比单纯的“小张”要深远得多。当然,这不意味着要一味地“拍马屁”,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的价值。
我甚至想过,是不是可以搞个“ 村里 称呼 指南”?开玩笑的,但这也反映出我们老一辈人对这事儿的认真态度。其实,这 称呼 问题,归根结底,是 传统 文化和 现代 文明在乡村这片土壤上的重新融合。我们不能一味地守旧,也不能完全抛弃 传统 。在 村里 , 人情味 和 礼仪 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我们区别于城市冰冷 关系 的宝贵财富。但 年轻人 的需求和感受,也必须被看见、被尊重。
所以,我的建议是: 称呼 年轻人 ,心存善意是前提,尊重是核心。可以从 传统 入手,但要留有余地,观察和感受他们的反馈,适时调整。如果他们更喜欢直呼其名,或者喊“哥”、“姐”,我们不妨也大方地顺应。毕竟, 称呼 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拉近 关系 ,而不是制造隔阂。那些 年轻人 ,是 村里 的未来,我们希望他们能真心爱上这片土地,愿意为这片土地付出。而一个恰当、温暖的 称呼 ,也许就是这漫长 关系 旅程中,最开始也最关键的一步。让 称呼 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 传统 与 现代 ,连接起老一辈人的期盼和 年轻人 的梦想。这才是 村里 最美的风景,最值得珍藏的 人情味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