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甘肃人怎么称呼姐夫,五花八门的叫法超乎你想象

要说 甘肃人称呼姐夫怎么叫 这事儿,你可千万别以为就一个“姐夫”俩字儿那么简单。你要是这么想,那你对咱这片土地的误解可就深了。这片被黄土、戈壁、丹霞、草原交织出来的地方,人的性子是直来直去,但那话里面的弯弯绕绕,尤其是称呼上的讲究,能让你一个外地来的朋友当场“宕机”。

我就是个土生土长的甘肃娃,从陇东的塬上跑到兰州上学,又在河西的戈壁滩里晃荡过几年,这“姐夫”的叫法,我听过的版本,两只手都数不过来。这根本不是个语言学问题,这简直就是个社会学加地理学问题。

先说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也是最能代表甘-肃-味-儿的叫法—— “接饭”

揭秘甘肃人怎么称呼姐夫,五花八门的叫法超乎你想象

对,你没看错,就是“接到”的“接”,“米饭”的“饭”。第一次听我大学室友(一个地道的定西人)管他姐夫叫“接饭”的时候,我正在埋头吃我们学校门口那一碗四块钱的牛肉面。他电话里一口一个“接饭”,我差点没把面汤喷出来。我寻思这啥称呼?难不成这姐夫是他们家专门负责端茶送饭的?

后来混熟了,他才跟我谝(piǎn,兰州话,聊天的意思),在他们陇中好多地方,比如定西、白银、包括兰州周边的农村,都这么叫。为啥叫 接饭 ?这说法就多了。有一种说法,特有生活气息,说是过去穷,家里多个女儿就多张嘴,嫁出去了,就等于男方家里把这张吃饭的嘴“接”过去了,所以叫“接饭”的,带着点玩笑又有点现实的意味。还有一种说法更暖心,说姐姐嫁了人,娘家这边就多了一门亲戚,多了一个能帮你、能“接济”你的人,尤其是在农忙或者家里有事的时候,姐夫是能顶上来的重要劳力,是能“接”上这把力气、这份人情的人。

你听听,一个称呼,背后藏着多少黄土地上的生存哲学和人情世故。那一声 “接饭” ,从嘴里喊出来,带着浓重的方言味儿,音调往上一扬,比干巴巴的“姐夫”俩字,不知道亲切了多少倍,那是一种把亲情和生活紧紧捆绑在一起的踏实感。

当然,甘肃这么大,从最东边的庆阳到最西边的敦煌,直线距离一千六百多公里,口音和习俗那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你把视线挪到陇东,就是平凉、庆阳那一带。那里跟陕西挨得近,说话的调调儿都带着一股“秦腔”味儿。在那边,你很可能会听到一个更古雅的叫法—— “姊夫”

“姊”(zǐ),在古汉语里头,就是姐姐的意思。这一声 “姊夫” ,一下子就把历史感给拉满了。感觉像是从一本线装书里走出来的人物,透着一股子文化底蕴。当然,当地人喊起来可没那么多文绉绉的感觉,那调门儿扯得老高,粗犷得很,但就是这个词,让你能咂摸出一点点这片土地上文化传承的余味。

再往西走,到了河西走廊,张掖、酒泉、嘉峪关这些地方,情况又不一样了。可能是因为历史上就是个民族融合、南来北往的大通道,这里的方言相对来说更“普通”一点,或者说,更接近普通话。所以在这儿,你听到一声清清楚楚的 “姐夫” ,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但这并不代表就没特色了,那口音里带着的戈壁滩的风沙味儿,硬朗、干脆,同样有辨识度。

而在我们省会兰州,情况就更有意思了。兰州是个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多,所以称呼上特别“混搭”。在正式场合,或者跟不太熟的姐夫,大家都会客气地叫 “姐夫” 。但回到家里,尤其是老一辈或者从周边县区来的人,那声熟悉的 “接饭” 就又会冒出来。年轻人呢?年轻人花样就更多了。关系好的,直接跟着自己的对象(姐姐)叫哥,比如姐姐叫“李哥”,他也跟着叫 “李哥” ,显得没那么见外,更像是朋友。

还有一种情况,尤其是在小孩子嘴里,你可能会听到一个让你迷惑的称呼。比如,我小外甥小时候,管我姐夫叫 “姨夫” 。为啥?因为我妈让我外甥管我姐叫“姨”,所以顺理成章的,姐夫就成了“姨夫”。这在很多家庭里头都很常见,孩子的称呼,往往是跟着上一辈对对方的称呼来走的,乱中有序,自成一派。

所以你看, 甘肃人称呼姐夫怎么叫 ,根本没法用一个标准答案来回答。

它是一幅流动的地图。你站在甘肃的版图上,从一个市走到另一个市,就能听到它不同的变奏。它也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一个 “姊夫” 的称呼,就能把你带回古代。它更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生活面,那个听起来土得掉渣的 “接饭” ,却盛满了最朴素、最真挚的亲情和期待。

下次你再来甘肃,当听到有人喊出这些五花八门的称呼时,别再惊讶了。你只需要会心一笑,因为你听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代号,而是这片土地上最真实、最鲜活、最有烟火气的生活本身。这背后,是甘肃人粗犷外表下,那份对家庭的看重和对亲情的细腻表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