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卡在这儿了,对吧?
光标在那个空白处一闪一闪,像极了你此刻焦虑的心跳。故事里,主角的飞机马上要降落,或者,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海峡另一边的信,再或者,电话那头传来一口软糯的腔调。然后呢?那个地名,那两个字,你怎么敲下去?是直接打出 台湾 ,还是拐弯抹角地用别的什么词?
这玩意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卡住你,能卡一天。往严重了说,甚至能决定你这本小说能不能顺利“出生”。我写了这么多年,踩过的坑、绕过的弯,比我喝过的咖啡都多。今天,咱不谈什么大道理,就聊聊一个写故事的人,到底该怎么处理这个烫手山芋。

首先,得把脑子里的那根弦松一松。别自己给自己上个“紧箍咒”。你不是在写政府工作报告,你是在创造一个世界,塑造一群活生生的人。你的第一要务,是服务于你的故事,服务于你的人物。这是最高纲领,记住了。
那么,具体怎么操作?
咱们把常见的几种“写法”都拎出来盘一盘,看看它们各自的味道。
最常见,也最“安全”的,可能就是那几个代称了。比如 T省 ,或者 某岛 。这么写,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规避风险,一了百了。你的文章发在任何地方,审核机器人大概率都会对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代价呢?
代价就是你的文字瞬间失去温度,变得冰冷、僵硬。一股子文件报告味儿扑面而来。“他来自 T省 ”,读起来像不像一份被涂改过的档案?毫无文学性可言。除非你写的就是那种反乌托邦的、带有审查色彩的特殊题材,故意要营造这种疏离感,否则,这就是一种写作上的懒惰,是对读者感官的敷衍。
然后是 宝岛 。这个词,听起来就亲切多了,对吧?带着一层历史的滤镜和美好的想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视剧、歌曲里,这个词用得最多。它自带一种温情脉脉的氛围。如果你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那个年代,或者你的角色是个怀旧的老派人物,用 宝岛 ,那叫一个贴切,年代感一下就出来了。
可要是你写的是个2024年的赛博朋克故事,或者一个发生在台北东区的时尚爱情剧,主角张口闭口“我们 宝岛 如何如何”,那感觉……就好像穿着西装配了双布鞋,怎么看怎么别扭。违和感,是文学创作的大敌。
再说说 对岸 。这是个很微妙的词,充满了空间的想象。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而是一个相对的位置关系。当你站在大陆的视角,说“ 对岸 的朋友”,大家心知肚明。这种模糊性,有时候反而是一种高明的处理方式。它不直接点破,但又清晰地指向,留给读者一丝想象的空间。在处理一些需要保持距离感和张力的情节时, 对岸 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它也有局限。它必须依赖一个明确的“此岸”作为参照。如果你的故事场景一直在 台湾 本地,角色之间互相说“我们 对岸 ”,那就成了笑话了。
好,说完了这些“绕着走”的办法,我们来谈谈最核心的问题:我能不能就大大方方地写 台湾 ?
我的观点是:当然可以,而且在很多时候,这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
因为你的角色会这么说啊!你写的是个活生生的人,对吧?一个土生土长的台北青年,跟朋友聊天会说“我们 T省 年轻人压力很大”吗?不可能!他会直接说“我们 台湾 年轻人压力很大”。一个从福建去 台湾 探亲的老人,他会跟家里人说“我到 宝岛 了”,还是会直接说“我到 台湾 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后者。
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背景和心境。 这是铁律。
所以,关键不在于作者用什么词,而在于“在当时的情境下,你的角色会用什么词”。
举几个例子,让你感受一下:
- 场景一:历史小说。 一个1948年随部队撤退到 台湾 的老兵,在日记里,他可能会写“ 台湾 省”,也可能在酒后跟老乡痛哭,说“当年要不是……我们怎么会来 台湾 这个地方!” 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他内心不同的认同和情感状态。
- 场景二:网络言情。 大陆的霸道总裁和 台湾 的小清新女主视频通话。总裁可能会半开玩笑地说:“等我飞去 台北 找你。”而女主可能会抱怨:“我们 台湾 的夏天超热的耶!” 这就是最自然、最生活化的表达。你非要让他们说“等我飞去T市找你”“我们宝岛夏天很热”,那股恋爱的酸臭味儿,瞬间就变成了一股工业糖精味儿。
- 场景三:网络小说里有些特定圈子。 比如一些网友之间的对话,可能会出现 湾湾 这种略带调侃甚至贬义的称呼。如果你的人物设定就是个有点愤青的键盘侠,那他用这个词就非常符合人设。但你如果让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教授也用这个词,那人物就直接崩掉了。
看明白了吗? 把选择权交给你的人物。
让称呼成为塑造人物、烘托氛围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让你头疼的、需要规避的政治地雷。你是在用这个词来“表演”,来展示角色的内心世界。
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发表平台的规则。这很现实。我的建议是,在初稿时,完全放飞自我,你的角色该怎么说就怎么写,保证故事的“原汁原味”。等到修改和发表阶段,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可以巧妙地用“ 台湾 本岛”、“ 台湾 地区”这些相对中性的词来做一些替换,或者用更具体的地名,比如 台北 、 高雄 、 垦丁 、 花莲 来代替整体的称呼。
“他回了 台湾 ”可以改成“他搭上了飞往 桃园机场 的航班”。
“她在 台湾 很有名”可以改成“她的歌声响彻 西门町 的每一个角落”。
用具体的、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去消解那个抽象的、敏感的符号。这不仅是技巧,更是高级的写作手法。读者看到的是活生生的城市和街道,而不是一个空洞的地名。
别再让那个闪烁的光标绑架你的灵感了。你是一个故事的创造者,不是一个小心翼翼的报表填写员。大胆地去写,聪明地去改。让你的故事,首先忠于它自己。
真正的好故事,是能穿越这些标签和定义的。相信你的笔,相信你的读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