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怎么样称呼自己老公?郎君官人相公可不止这些

聊起古代怎么称呼自己老公,你是不是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官人”?或者是古装剧里女主娇滴滴喊的那声“相公”?

打住!你以为就这么简单?呵,那可真是小瞧了咱们老祖宗的语言艺术了。一个称呼而已,背后藏着的,是身份、是地位、是感情,甚至是一整个时代的缩影。这玩意儿,可比我们今天一个“老公”或者“亲爱的”要复杂得多,也……有趣得多。

咱们先从那个最古老、最带点乌托邦色彩的词儿说起—— 良人

古代女子怎么样称呼自己老公?郎君官人相公可不止这些

这词一听,就透着一股子岁月静好的味道,对吧?“良”,美好的意思。它最早出现在《诗经》里,那个时候,男女关系还没后来那么壁垒森严。妻子称呼丈夫是 良人 ,丈夫称呼妻子,嘿,也是 良人 。你听听,多平等,多有爱。这里面没有谁高谁低,没有谁是谁的附属品,就是“我的好伴侣”。孟子他老人家还讲过一个“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里面那个妻子就跟人说“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我那好人儿一出门,必定是吃饱喝足了才回来。可惜啊,这种朴素又美好的称呼,后来就慢慢不那么流行了,大概是社会发展了,等级森严了,这份纯粹的平等感,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

时间往后推,到了一个更讲究风花雪月的时代。于是, ,或者 郎君 ,就闪亮登场了。

这个称呼,自带一层柔光滤镜。你想想,李白写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里的“郎”,就是那个青梅竹马的小情郎。一个“郎”字,喊出口,就带着点娇羞,带着点爱慕,还有那么一丝丝的俏皮。它不像 良人 那么质朴,多了几分小女儿家的情态。新婚的妻子,或者热恋中的女子,一声“郎君”,那真是甜到骨子里了。这里面,是爱情,是风月,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期盼。所以你看,在很多唐诗宋词里,这个称呼的出场率是相当高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比较私密、亲昵的关系。

可光有爱情不行啊,人得过日子,得有社会地位。于是,最广为人知的那个词儿来了—— 官人

说到 官人 ,你是不是立马想到了潘金莲那声娇滴滴的呼唤?没错,就是它!这词儿在宋代那会儿可是流行开了。本来是称呼当官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市井里的妻子们也开始这么称呼自家男人,这里面就有点意思了。一方面,当然是尊重,透着一股子“我家这位也挺有派头”的劲儿;另一方面,它比 郎君 要正式,少了几分闺房里的旖旎,多了几分社会上的客套。感觉就像,爱情落了地,变成了柴米油盐,那个曾经让你脸红心跳的少年郎,如今成了撑起一个家的“官人”。这声称呼里,有依赖,有敬重,但也好像……隔了那么一点点东西。

再往上一个台阶,那就是 相公 了。

这可不是随便叫的。最初, 相公 是专门用来称呼宰相这种级别的大官的。后来,范围才慢慢扩大,但依旧是读书人、有功名在身的人才能享有的称呼。你家男人如果只是个普通商贩或者农民,你上去就喊一声“相公”,旁人听了得笑掉大牙。所以,一声“相公”,喊出来的不仅仅是夫妻情分,更是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和荣耀。这里面带着一种“夫贵妻荣”的自豪感。它比 官人 的地位更高,更正式,更像是一种身份的标签。

那要是家里那位,不是官,而是主呢?那就是 老爷

这称呼一出来,画面感瞬间就有了。深宅大院,妻妾成群,一个威严的男人坐在太师椅上。底下的人,无论妻妾还是仆人,都得恭恭敬敬地喊一声“ 老爷 ”。这个词,权力感和距离感简直拉满了。这里面,妻子的地位明显就低了一头,她不仅仅是伴侣,更是这个大家庭秩序里的一部分,是丈夫的附属。这声“ 老爷 ”里,敬畏大过亲密,规矩大过感情。你侬我侬?不存在的。

说了这么多,都是妻子当面或者在家里叫的。那要在外人面前提起自己老公,该怎么说呢?总不能也“郎君”、“相公”地叫吧?那也太不谦虚了。

所以,就有了 外子 或者 外人 这种说法。这个词特别有画面感,所谓“男主外,女主内”,我家里这位,是那个在外面打拼、处理事务的人,所以叫 外子 。这是一种非常自谦的说法,既表明了夫妻关系,又符合当时的社会礼仪。一说“ 外子 如何如何”,听的人就知道,哦,这是在说她丈夫。

当然,还有更接地气,更充满烟火气的称呼。比如, 当家的

这个词,简直活灵活现。它不谈风月,不讲地位,只讲家庭里的实际分工。谁是这个家的主心骨,谁说了算,谁就是“ 当家的 ”。这通常是普通老百姓,尤其是有点家业的平民家庭里最常用的称呼。一声“我们家那 当家的 ”,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有种风雨同舟、合伙过日子的踏实感。

还有一个,可能最能引起现代人共鸣的,那就是—— 孩子他爹

你没看错,古人也这么叫。一旦有了孩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就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两个人的卿卿我我,变成了围绕着一个新生命的三人世界。称呼也随之改变,“郎君”变成了“ 孩子他爹 ”,“官人”也可能被这一声更质朴的呼唤所取代。这一声“ 孩子他爹 ”,喊出来的是责任,是亲情,是两个人关系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它抹去了所有的社会光环和浪漫色彩,剩下的,是最本真、最牢固的家庭纽带。

你看,从 良人 的平等相待,到 郎君 的风情万种,再到 官人 相公 的社会地位,直至 老爷 的绝对权威,最后回归到 当家的 孩子他爹 的家庭本真。这些称呼的变迁,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古代社会风俗画。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称谓,承载的远不止是一个符号。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女性地位的起起落落,也照见了婚姻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里的千姿百态。所以,下次再看古装剧,别再傻傻地以为古代女人只会喊“官人”和“相公”了。那背后丰富的语言世界和情感层次,才真正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