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在小区里,在商场,听到有人对着一个走路还摇摇晃晃的小不点喊“ 小美女 ,来,让叔叔看看”,我这心里就咯噔一下,一脑袋官司。又来了。那个称呼。仿佛是某种社交出厂设置,看到小女孩,自动就蹦出这三个字。
我不是说喊的人有什么恶意,恰恰相反,他们脸上堆着笑,自以为释放了全世界最大的善意。但就是……怎么说呢,别扭。一股子挥之不去的,嗯,油腻感。好像一个小女孩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需要被确认的价值,就是她的外貌。她是不是“美”。
特别是对一个只有两三岁,世界观还在用口水和积木搭建的小家伙来说,这太早了,也太偏了。我们家那个两岁半的,你夸她“ 小美女 ”,她大概率会把手里的饼干递给你,因为她根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但这种声音听多了,潜移默化,会不会有一天,她就真的觉得,被人夸“美”才是最重要的事?细思极恐。

所以,到底 5岁以内的女孩怎么称呼 ?这事儿还真不是矫情,它背后是一门关于尊重、关于边界感,甚至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大学问。
咱们先说说陌生人或者半生不熟的邻居吧。这绝对是重灾区。除了“ 小美女 ”这个天雷,还有一系列让人脚趾抠地的称呼。
最安全,也最显情商的,永远是—— 小朋友 。
对,就这三个字。 小朋友 。性别中立,不带任何评判,温和又友好。一句“ 小朋友 ,你这个玩具真好玩”,比“ 小美女 ,你裙子真漂亮”高级了不知道多少倍。前者关注的是她的行为和喜好,后者,依然是外貌。夸她“你好厉害,自己能把滑梯爬这么高”,她会因为自己的能力被肯定而骄傲。你试试夸一个正在专心玩沙子的小孩“ 小美女 ”,她可能连头都懒得抬。
如果想再进一步,拉近点关系怎么办?很简单,问她旁边的家长啊!“你好,宝贝叫什么名字呀?我可以叫她名字吗?”这简直是社交教科书级别的操作。家长会瞬间对你好感倍增,因为你尊重了他们,也尊重了孩子。一个孩子最先认识的自我标识,就是她的名字。当一个陌生人能准确地叫出她的名字,而不是用一个泛泛的标签,那种被“看见”的感觉,对一个正在形成自我认知的小孩来说,太重要了。你会看到那双清澈的眼睛,“唰”地一下亮了,那是被真正当成一个独立个体来对待的喜悦。
所以,在公共场合,首选“ 小朋友 ”,进阶版是“你好,请问宝宝叫什么名字?”。记住这个公式,能帮你避开99%的社交雷区。
接下来说说亲戚朋友,或者关系比较近的人。这时候,称呼就可以五花八门,充满爱意了。
宝贝 ,这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口头禅。它温暖、亲昵,充满了捧在手心里的珍视感。但说实话,这个词从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嘴里说出来,尤其是对着一个已经有自我意识的四五岁女孩,有时候也会有点怪怪的。亲昵感是需要情感基础的,不是吗?
我更喜欢那些基于孩子特点的,独一无二的昵称。
比如我家那个,脸蛋肉嘟嘟的,我就爱叫她“小肉包”。她开心得咯咯笑,觉得这是她和妈妈之间的甜蜜暗号。朋友家的女儿,头发有点自然卷,全家都叫她“卷卷毛”。这些 称呼 ,不是基于“美”或“丑”的评判,而是源于最亲近的人眼中,她最独特、最可爱的那个特征。它们是爱的印记。
小可爱、小不点、小家伙、小甜心、小月亮……这些词,都带着暖融融的温度。它们指向的是一种整体的感觉,是“你这个人本身就让我觉得无比珍贵”,而不是单单把你框定在某个维度里。
当然,还有最动听的,就是她的小名。一一,悠悠,糯米,豆包。这些叠词或者充满食物香气的名字,本身就软糯得像棉花糖,从亲近的人嘴里喊出来,简直能甜到心里去。
所以你看, 5杯以内女孩的称呼 ,其实是一个以孩子为圆心,不断变化的同心圆。最外圈的陌生人,保持礼貌和距离,用“ 小朋友 ”和“名字”建立安全的初次连接;中间圈的亲朋好友,可以用更亲昵的“小可爱”或者专属昵称,传递熟悉和喜爱;最里圈的核心家庭,那就可以是各种天马行空的爱称,是只属于你们的,小小的,发着光的秘密。
这里必须得插一句,求求了,无论关系多好,别再捏着小女孩的脸蛋说“让叔叔香一个”了。 称呼 是语言的边界,行为也一样。教会一个女孩 尊重 和 边界感 ,是从我们成年人如何称呼她、如何对待她的身体开始的。你不能一边叫着油腻的“ 小美女 ”,一边随意地伸出手,然后指望她长大后能自动懂得保护自己,拒绝不喜欢的接触。这不现实。
时代真的变了。我们小时候,可能还被叫做“胖丫头”“黑妹”之类的,那时候的大人觉得这是一种亲切。但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知识,更细腻的情感,我们知道语言是有力量的,它能塑造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我们希望我们的女儿,首先被看作一个聪明的、勇敢的、善良的、有趣的“人”,然后才是一个“女孩”。她的价值,由她的性格、能力、思想来定义,而不是一张脸蛋。
所以,下一次,当你看到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请收起那句已经滑到嘴边的“ 小美女 ”。
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微笑着说:“ 小朋友 ,你好呀,你叫什么名字?”
相信我,这会是一个美妙得多的开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