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大学社交的第一道坎,真的。那个躺在你微信列表里,顶着个正经头像,名字后面可能还挂着“博士”头衔的人——你的班主任,到底该怎么称呼?一个称呼而已?不,绝不。这玩意儿背后全是学问,是情商,是你未来四年过得舒不舒坦的风向标。
我跟你讲,这事儿比高数还玄学。叫错了,轻则尴尬,重则……可能你在他/她心里的印象分,就直接从“未来可期”滑到了“有点莽撞”。
咱们先从最最安全的那个说起,就是那个永远不会出错、但坦白说也无聊到家的—— X老师 。

姓氏后面加“老师”,这绝对是官方指定唯一正确答案。无论对方是刚毕业的年轻助教,还是头发花白的老教授,这一声“老师”永远是尊重和本分的体现。第一次发邮件、第一次在办公室敲门、第一次在正式的班会上提问,用这个,妥妥的。就俩字:安全。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太安全了,就意味着太没特色,太有距离感。你想想,全班五十多号人,乌泱泱地全叫“王老师”“李老师”,你在他/她脑子里能留下个啥印象?估计就是一个模糊的、统一的学生符号。如果你只想安安稳稳混个毕业,OK,这个称呼用到天荒地老也没问题。
可大学,不就是个学着跟人打交道的小江湖吗?我们总想跟班主任的关系能更近一点,至少,是那种你有事儿真敢去找他/她聊,而不是把他当成一个只会催交表格的NPC。
这时候,进阶版称呼就该登场了。
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考验眼力见儿的,就是那个亲切又江湖的称呼—— X哥 / X姐 。
这个称呼,用好了是破冰神器,用不好就是社交自杀。什么时候能用?你得学会“读空气”。
先看年龄。那种刚博士毕业没几年,自己还像个大孩子,朋友圈里会发打游戏的截图,偶尔还吐槽一下学校行政效率的年轻老师,他们多半不希望你把他们“叫老了”。他们骨子里,还渴望跟学生打成一片。你小心翼翼地,在一次非正式的、气氛轻松的场合,比如班级聚餐或者户外活动时,试探性地叫一声“杰哥”或者“敏姐”,然后迅速观察对方的反应。
如果他/她眼睛一亮,笑了,甚至还回你一句“哎,小伙子/小姑娘嘴挺甜啊”,那恭喜你,解锁新关系!以后在微信上聊点生活上的事,请教点非学术的问题,气氛都会瞬间融洽起来。我当年就有一个班主任,我们都叫他“峰哥”,毕业论文写不下去的时候,半夜给他发消息,他真的会回你一句“别慌,先睡,明天来我办公室聊聊”。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真正的大哥在罩着你。
但!是!请注意这个巨大的“但是”。如果你的班主任是那种五十开外、不苟言笑、平时走路带风、一张脸上写着“生人勿近”的资深教授呢?你上去就一句“陈哥好”……我天,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那简直就是在雷区蹦迪,他/她可能不会当面说你什么,但心里那个小本本上,绝对给你记了一笔“轻浮,不懂规矩”。
所以, 观察 ,是使用这个称呼的唯一法门。看他的言行,看他跟其他学生干部的互动方式,甚至,偷偷翻翻他的朋友圈(如果他开放的话)。这是一个技术活。
再来说说一个有点微妙的称呼: X导 。
“导”,指导员的“导”。这个称呼,听起来比“老师”专业,又比“哥/姐”正式。很多学生干部喜欢这么叫,显得自己很“在状态”。但在我看来,这个称呼带着一股子公文报告的疏离感。它强调的是对方的“职务”属性,而不是“人”的属性。
“王导,这份文件您签下字。”“李导,关于评优的事情想跟您汇报一下。”
你品,你细品。是不是有种下级对上级的感觉?在一些非常正式的工作对接场合,用“X导”没问题。但如果你想跟他/她聊聊考研的迷茫,谈谈恋爱的困扰,开口一句“X导”,感觉后面所有掏心窝子的话,都堵在了嗓子眼。它建立的是一条工作通道,而不是情感链接。
当然,还有一些更高阶的、完全个人化的称呼。这通常是关系好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产生的。
比如,根据老师的特点起的外号(当然是善意的!)。我们隔壁班有个老师特别喜欢穿某个牌子的Polo衫,大家私下叫他“Polo王”,后来叫顺口了,关系好的学生当面也半开玩笑地这么叫,他自己也乐呵呵地接受了。
再比如,直接去掉姓,叫 “X老师” 中的“X”是名字里的一个字。比如“王伟老师”,关系近了可能会叫“伟哥”或者“伟老师”。这比单纯的“王老师”亲切,又不像“哥/姐”那么江湖,是个很不错的折中选项。
说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选?
给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一个动态调整的策略:
初期(大一上学期): 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一律用 “X老师” 。这是你的安全区,也是你建立第一印象的基石。在这个阶段,你的任务不是拉近关系,而是展现你的礼貌和靠谱。
中期(观察与试探): 通过班会、个别谈话、社群互动,开始解读你的班主任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她回你微信用不用表情包?他/她会不会在班级群里开玩笑?他/她跟你们聊天的内容是仅限于公事,还是会分享生活?这些都是信号。如果信号偏向积极、年轻、开放,你可以在合适的时机(比如微信私聊),尝试用更亲近的称呼。
稳定期(关系确立): 到了大二大三,你和他/她的互动模式基本就固定下来了。这时候,你应该已经找到了那个最舒服的称呼。可能是“峰哥”,可能是“静姐”,也可能你发现,最舒服的还是那声简单的“王老师”。没关系,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归根结底,一个称呼,折射的是你与人相处的智慧。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词语,而是你对这段师生关系的定义。你是希望它仅仅是管理与被管理,还是希望它能多一点人情味儿,多一个可以在你迷茫时为你点盏灯的师长、朋友?
别小看这件小事。大学四年,那个你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班主任,如果你能用一个恰当又好听的称呼,敲开沟通的第一扇门,你会发现,你得到的,可能远比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要多得多。
所以,下次再打开那个对话框,别再犹豫了。想想他的风格,想想你们的距离,然后,敲下那个你认为最合适的称呼吧。
毕竟, 真心和尊重,才是那个永远不会出错的称呼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