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研,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脑子里的弦终于崩断,一瞬间的空荡荡,然后就是铺天盖地的解脱和一点点茫然。成绩没出来前,心里头悬着块大石头,可那石头吧,也不是唯一的烦恼。等真正松弛下来,我的思绪就开始乱窜,突然就冒出一个奇奇怪怪的问题:哎呀妈呀,要是真考上了,那以前帮我答疑解惑、给我资料、甚至还陪我唠嗑打气的那几位 学长 ,我以后到底该怎么叫他们?
你可能会觉得这小题大做,不就是个 称呼 嘛,随便叫呗。可我跟你说,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我,这世上的事儿,越是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往往越能体现一个人的 情商 ,越能决定你在新环境里过得是顺风顺水还是磕磕绊绊。尤其是研究生这个圈子,它不比大学本科,人际关系更复杂,导师、同门、课题组,哪一个不是你的新江湖?而这江湖里的第一课,可能就是从一个恰当的 称呼 开始的。
回想我当年备考的时候,那些 学长 在我眼里,简直就是行走在人间的“神仙”!他们考研上岸,身经百战,知晓一切秘辛。我那时候,每次找他们帮忙,都是小心翼翼地,一声“ 学长 好”,带着点敬畏,带着点请教,也带着点卑微。他们随手给我一份笔记,说几句鼓励的话,都能让我如获至宝,觉得考研路上没那么孤独。那时的 学长 ,是一个遥远的、值得仰望的符号,是我的引路人,是我的希望之光。

可现在,成绩可能要出来了,我也可能要从一个“备考狗”华丽转身成“准研究生”了。我的身份变了,那 学长 在我的世界里,是不是也该换个“名片”了?是继续叫“ 学长 ”?还是该升级成“ 师兄 ”?又或者,直接叫“XX哥”?这几个字,在嘴边打转,感觉每一个背后都藏着一层微妙的关系变化,藏着一份深浅不一的 人情世故 。
先说“ 学长 ”吧。当然可以继续叫 学长 。这 称呼 没毛病,普适性强,适用于各种场景,既表达了尊敬,也保持了距离。尤其是对于那些,可能你只是因为某个问题偶尔求助过,或者只是泛泛之交的 学长 ,继续沿用“ 学长 ”绝对是最安全、最不会出错的选择。你和他们可能不会有太多交集,维持这种比较正式的 称呼 ,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得体。这就像你在一个陌生城市里问路,一句“您好”,总不会错。
但是!敲黑板,划重点!如果你考入的是他们所在的课题组、实验室,成为了他们的 同门 ,那“ 学长 ”这个 称呼 ,可能就有点不够味儿了。要知道,在研究生这个小社会里, 同门 的概念非常重要。大家在同一个屋檐下(同一个实验室),跟着同一个导师,做着类似的科研,那关系可就亲近多了。这时候,一声饱含深情的“ 师兄 ”,才是最恰当、也最能表达你身份转变和亲近感的 称呼 。
“ 师兄 ”这个词,它不仅仅是辈分上的体现,更承载着一种特殊的羁绊。它意味着你们是“一家人”,是学术路上的伙伴,是彼此扶持的对象。叫“ 师兄 ”,就好像你瞬间融入了他们的圈子,从外围的求助者,变成了内部的一员。这其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归属感,一种被接纳的信号。你叫一声“ 师兄 ”,他们回一句“师弟/师妹”,这中间的暖流,是“ 学长 ”二字所无法比拟的。我记得我第一次鼓起勇气,在一个聚餐上,对我之前一直叫“ 学长 ”的师兄说“ 师兄 ,我敬你一杯!”的时候,他脸上那瞬间的笑容,以及随后更放松的交谈,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改变的魔力。这可不是什么媚俗,这是一种社交智慧,是尊重,也是亲近。
当然了,除了“ 师兄 ”,还有“XX哥/姐”这种更生活化、更亲昵的 称呼 。这种通常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那位 学长 的年纪比你大不少,你们之间除了学术关系,可能更多了一层兄长姐弟的情谊;二是你们私下关系非常好,无话不谈,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师门关系。这种 称呼 ,往往是随着关系深入,水到渠成地转变的。你不能一开始就贸贸然地叫人家“XX哥”,除非人家主动对你说:“别那么客气啦,以后叫我XX哥就行!”那时候,你就可以很自然地切换了,并且心里会涌起一股被认可、被当成自己人的暖意。
所以,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度”和“时机”。首先, 观察 !这是人类 情商 高低最直接的体现。考上之后,第一次去实验室,或者第一次参加师门聚会,别急着张口。先留心观察一下,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都是怎么称呼彼此的?他们是叫“ 师兄 ”还是“XX哥”?导师又是怎么称呼他们的?这些都是最直观的线索。跟着大部队走,总不会错到哪里去。
其次, 看关系 。如果你知道对方是你的直系 师兄 (就是和你在同一个导师门下,或者同一个大组),那 师兄 无疑是首选。如果你只是偶尔找他帮过忙,或者他是其他课题组的 学长 ,那继续叫“ 学长 ”或者加上姓氏的“XX 学长 ”,会更稳妥。
再者, 等待主动 。有些 学长 ,可能比较随和,他们会主动打破这种正式感。比如,他们可能会在聊天时笑着说:“哎呀,以后都是 同门 了,别叫 学长 了,叫我名字或者叫我XX哥就行!”一旦得到这种“赦令”,你就可以大胆地、开心地转变 称呼 了。这种时候,你再不改口,反而会显得有些拘谨和不懂事了。
最后, 不要害怕尝试和修正 。社交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你可能第一次叫错了,或者感觉有点别扭。没关系,只要你是出于尊重和善意,大多数人都是能够理解的。重要的是,你表现出了融入的意愿和对 人情世故 的思考。哪怕你一开始叫了“ 学长 ”,后来发现大家都叫“ 师兄 ”,你也可以在下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很自然地改成“ 师兄 ”,通常不会有人觉得奇怪。
我觉得这 称呼 的学问,就像一道隐形的桥梁,架在你和新环境之间。叫对了,那桥就搭得稳稳当当,你走过去自然就顺畅;叫错了,或者迟迟不敢叫,那桥可能就晃晃悠悠,你站在原地,总感觉有点孤单,有点格格不入。从“ 学长 ”到“ 师兄 ”,这不仅仅是两个字的变化,更是你身份认同、社交融入、以及 情商 成长的体现。它标志着你从一个寻求帮助的“考研人”,正式蜕变为一个融入集体、共同奋斗的“ 研究生 ”。
所以,当研考的硝烟散去,当你满心期待地憧憬着未来的时候,不妨也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因为啊, 称呼 的背后,藏着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那份在集体里的归属感,那份被认可的温暖,还有那份在学术江湖里,摸爬滚打、逐渐成长起来的智慧和 人情世故 。祝你考研顺利,更祝你在新的阶段,能在这 称呼 的艺术里,游刃有余,找到属于你的位置和那份独特的温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