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某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或者一个寻常不过的傍晚,你穿过公园,或者只是恰好瞥向小区楼下那片空地,猛地,一个身影映入眼帘。那人,也许是提着根木棍,也许只是空手,但他的动作,他的神情,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他不是在做广播体操,也不是在练什么养生功法。他是在“打”——打一套拳,耍一套剑,甚至,是在跟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敌人缠斗。那份投入,那份一招一式里的“劲儿”,活脱脱就是从电影里跳出来的。这时候,你心里会不会冒出一个问题: 模仿武打片的人,我们到底该怎么称呼他们呢?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久,发现还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太丰富了,也太复杂了,里头掺杂着我们这些看客的 武侠情怀 、一丝丝不易察觉的戏谑,还有对那份纯粹热爱的敬意。
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想到的,大概就是“ 武术爱好者 ”了吧?听起来很官方,也足够尊重。毕竟,人家这番舞刀弄枪,说到底,是对武术的一种向往和实践。他们可能没拜过名师,没进过武馆,但那份对功夫的热忱,对电影里英雄形象的膜拜,却是实打实存在的。你看他们,时而弓步冲拳,虎虎生风,时而摆出个白鹤亮翅,仙风道骨,尽管动作可能没那么标准,发力也未必正确,但那股子 认真劲儿 ,你得承认,是真有的。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电影情节里那份快意恩仇的想象。这批人,说他们是 武痴 ,好像也未尝不可,只不过“痴”字多少带点贬义,我个人觉得,用“爱好者”更温和,也更准确地传达了那份初心。

然而,仅仅是“武术爱好者”,似乎又少了一点电影里才有的“味道”。我们都知道,他们模仿的是 武打片 ,是荧幕上被艺术加工过的动作,是程小东、袁和平镜头下那近乎超现实的武功。所以,如果用更具象的词汇,或许可以叫他们“ 电影武者 ”或者“ 荧幕武艺模仿者 ”。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学院派,少了一点江湖气,但胜在直白。它强调了“模仿”这一核心行为,以及“电影”这个灵感来源。想想看,一个大叔在公园里比划着李小龙的侧踢,或者一个小孩拿着树枝扮演着令狐冲,他们模仿的,是具体的 电影招式 ,是角色身上的那种精气神。他们并非在创造,而是在重现,或者说,在用自己的身体,重新演绎那份激动人心的 功夫梦 。
但话说回来,有些时候,这些 模仿者 的动作,又带了点喜剧色彩,或者说,是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滑稽感。我曾见过一位老大爷,头发花白,身形佝偻,却非要学着黄飞鸿的“佛山无影脚”,那腿抬得还没我高,却硬生生地在空中比划了两下,然后重心不稳差点摔倒。旁边路过的小孩儿见了,都忍不住笑出声。这时候,你还能一本正经地叫他“武术爱好者”吗?恐怕心里早已经冒出了“ 功夫迷 ”、“ 戏精 ”甚至“ 表演型人格 ”之类的念头。这些词儿,多少带点善意的揶揄,却也道出了这些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某种“ 街头表演 ”属性。他们不一定是为了博人眼球,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幅独特的都市画面。他们的 想象力 ,真的非常丰富,能把最普通的场景,变成自己的 江湖 。
而且,我们是不是还得区分一下“模仿”的层次?有些人的模仿,仅仅是形似,甚至形不似,只是一种对电影的致敬,一种童年情怀的延续。比如那些手里挥舞着自制“兵器”的小朋友,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成为电影里的英雄。这时候,叫他们“ 小侠客 ”或者“ 功夫小子 ”,显得更亲切,更贴合他们的年龄和那份天真烂漫。而有些成年人,他们可能更追求 形神兼备 ,试图把电影里角色的那种气质,那种“范儿”,也一并带入自己的动作中。这种时候,我倒觉得可以称他们为“ 民间高手 ”——哪怕这“高”字打了个引号,更多指的是他们对模仿的“高”要求,以及他们能在普通场景中,创造出不普通的“ 电影情节 ”。他们不是真的高手,但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是。
再往深里想,这些 模仿武打片的人 ,其实也是我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谁小时候没偷偷学过几招“降龙十八掌”或者“一阳指”?谁又没幻想过自己是飞檐走壁的大侠?所以,这些在公园里、在广场上挥舞手脚的人,他们某种程度上,是在替我们完成那些未曾实现的 武侠梦想 。他们是梦想的践行者,是日常生活中不甘平庸的“ 角色扮演者 ”。从这个角度看,称他们为“ 追梦人 ”或“ 武侠逐梦者 ”,都显得格外有诗意,也带着一份对他们内心的理解与尊重。这不仅仅是肢体上的模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皈依,一种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向往,即使这种向往,最终只落实到了几下并不专业的拳脚功夫上。
当然,还有一种更偏向于黑色幽默的称呼,尤其当这些模仿者的动作显得过于夸张,甚至有些荒诞的时候。比如,那些在自家院子里,拿着扫把当大刀,却又时不时撞到墙壁的“ 扫地僧 ”——当然,这个称呼更多的是我们这些旁观者的 戏谑 ,是建立在熟知金庸小说的语境下的幽默。这称呼里头,有一点点对他们“不自量力”的调侃,但更多的是一种会心一笑的认同:嘿,老哥,你可真行,这把年纪了,还在玩儿这出。这种复杂的情绪,是人类独有的,远不是AI能轻易捕捉和理解的。
说到底,给这些 模仿武打片的人 一个确切的称呼,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他们太多元了,动机各异,水平参差。一个在广场上跟着音乐,把太极拳打得像慢动作武打的阿姨,和一个穿着练功服,在角落里一遍遍练习甄子丹咏春拳的小伙子,他们虽然都在“模仿”,但其本质和我们赋予他们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不能用一个标签,去概括所有人的 热爱 。
对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去看待他们。当看到他们时,我心里会先冒出“ 哇,又是看武打片上头的! ”然后,根据具体场景和他们的状态,再悄悄地给他们贴上不同的标签:如果动作还像那么回事儿,我会觉得这人是“ 真有点功夫底子的武术爱好者 ”;如果滑稽可笑,就想“ 这老兄可真够 戏精 的 ”;而如果是一个小孩,那无疑就是“ 小侠客 ”无疑了。每一个称呼,都包含着我的 观察 、我的 经验 和我的 主观判断 。
所以,与其纠结于一个标准答案,不如享受这种“不确定性”。这些 模仿武打片的人 ,他们是生活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他们用身体,用想象,甚至用一点点笨拙,把电影里的 刀光剑影 带到了现实,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意想不到的色彩。他们是都市里的 功夫梦 的碎片,是 武侠情怀 的活化石。无论我们最终怎么称呼他们,我们都无法否认,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份不灭的童心,以及对英雄主义永恒的向往。这,就足够了。他们活出了自己的 电影情节 ,而我们,则成了他们故事的见证者。下次你再见到他们,不妨会心一笑,也许,你也能感受到那股子,从荧幕里漫溢出来的,属于我们共同的 武侠梦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