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在想,如果那些承载着千年记忆的传统节日,真的一一化作人形,从历史的画卷里走出来,站在我们面前,他们会是什么模样?春节,大概是一位身披红袍、眼角带笑的温厚长者,袖子里藏着压岁钱和爆竹的火药香。元宵呢,是个提着灯笼、爱猜谜语的俏皮姑娘。而清明,总带着一身江南的烟雨,撑着油纸伞,眉宇间有几分挥不去的愁绪。
画面感是有了,可问题也跟着来了。
一个活生生的人,总得有个名字吧?这可不是小事,名字是烙印,是风骨,是打开一个角色的钥匙。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拟人作品,在起名这件事上,敷衍得让人想叹气。最泛滥的,莫过于 “XX节君” 或者 “XX酱” 这种懒人叫法。春节君、端午酱、中秋娘……听着,就像是给流水线上的产品贴标签,毫无灵魂可言。这根本不是名字,顶多算个代号,一种生硬的、把节日名称和流行后缀强行嫁接的产物。

说真的,你管一个活了上千年的、见证过王朝更迭、悲欢离合的文化聚合体叫“春节君”?你不觉得委屈他了吗?这感觉,就像你指着一幅泼墨山水画,言简意赅地评价:“哦,黑的。”暴殄天物啊,朋友。
那么, 传统节日拟人该怎么称呼 ,才能配得上他们沉甸甸的过往和独特的脾性?这事儿,我觉得没标准答案,但绝对有值得琢磨的“道”。
第一条路:溯源而上,寻其 神仙风骨
很多节日的源头,都与天文、祭祀、神话传说脱不了干系。它们生来就带着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给这类节日拟人取名,不妨往根上刨,去翻翻那些古籍里闪着光的词。
比如 春节 。它不仅仅是“过年”,它的核心是“除夕”,是辞旧迎新,是时间的节点。你可以叫他“岁除”,一个听起来就带着时间威严感和仪式感的名字。或者,从“守岁”这个行为里提炼,叫“更岁”,有种静待天地焕然一新的沉稳。这不比干巴巴的“春节君”有味道多了?
再说 端午 。一说端午,绕不开屈原,但直接叫“屈原”又太过直白,失了拟人的趣味。不如从他的精神世界里找灵感。他投的是汨罗江,那角色的名字里,是否可以带一个“汨”或者“湘”字?他写下《离骚》,那不如就叫“离骚”?听着就觉得这位拟人角色,必然是一位孤高、忧郁、满腹才情的诗人,宽袍大袖,临江而立,风吹起他的衣袂和长发。这,才是风骨。
还有 七夕 ,别再叫“七夕娘”了。它是“乞巧节”,是女儿家的心事。它的神话内核是牛郎织女,是天河迢迢。一个叫“星汉”或者“云阶”的名字,是不是瞬间就把人带到了那个“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的意境里?充满了浪漫和想象。
第二条路:擷取意象,炼出 诗意化境
如果说第一条路是考古,那这条路就是写诗。我们不去考究最原始的出处,而是去捕捉这个节日最核心、最深入人心的那个“意象”。这个意象,可能是一种颜色,一种食物,一种情绪。
中秋 就是最好的例子。它的核心意象是什么?月亮,团圆,桂花,玉兔。所以,一个叫“望舒”的名字就显得无比精妙。“望舒”是中国神话里为月亮驾车的女神,既有神话底蕴,又充满了对月亮的凝望之情。或者,更简单些,叫“月满”,叫“桂魄”,都比“中秋君”要美上一万倍。它传达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只属于这个节日的独特美学。
再看 清明 。这个节日的情感基调是复杂的,既有祭扫的哀思,又有踏青的生机。它的意象是“雨纷纷”,是“柳依依”。所以,一个叫“沐雨”或者“柳青”的名字,就很有画面感。前者带着湿润的、略带感伤的诗意;后者则透着雨后初晴,万物复苏的韧性。名字本身,就在讲述这个角色的双面性。
还有 重阳 ,核心意象是登高、菊花、茱萸。一个叫“九皋”(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东篱”(采菊东篱下)的名字,立刻就勾勒出一位心胸开阔、颇有隐士风范的老者形象。
第三条路:扎根生活,捧出 人间烟火
当然,不是所有节日都那么高高在上。有些节日,它的魅力恰恰在于那股子热气腾腾的 人间烟火气 。它的性格,就藏在街头巷尾的叫卖声里,藏在寻常百姓家的饭桌上。
比如 腊八节 。它的核心就是一碗五谷杂陈、甜香软糯的腊八粥。你给祂起个太仙风道骨的名字,反而不对味。不如就叫个亲切点的小名,比如“阿粥”或者“宝粥”,听着就觉得暖心暖胃。这个角色,大概就是那种笑眯眯的、会给你端上一碗热粥的邻家奶奶或者敦厚小哥。
还有 元宵节 。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这个节日是热闹的、喧腾的、带着市井气的。一个叫“灯谜”或者直接就叫“元宵”的名字,就很贴切。尤其是“元宵”,圆滚滚,甜丝丝,多像一个活泼可爱的团子精!
给节日拟人取名,本质上是一次再创作,是一次我们现代人与古老文化的深度对话。一个好的名字,能瞬间为角色注入灵魂,让看的人立刻get到祂的气质、背景和故事感。而一个敷衍的名字,则会瞬间毁掉所有的氛围,让一个本该充满魅力的形象,变得面目模糊,沦为快餐文化的廉价符号。
所以,下一次,当我们想为这些可爱的节日赋予人形时,请多花一点心思吧。别再满足于那些毫无想象力的标签了。去读读诗,翻翻史,想想我们自己过节时的心情。那个最恰当的名字,一定就藏在节日的骨血里,藏在千百年来我们共同的情感记忆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唤醒。
你觉得呢?那个从时光里向我们走来的“冬至”,你又会叫祂什么?是“亚岁”,还是“一阳”?或者,是更温暖的,一个与饺子和汤圆有关的名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