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这事儿得从前阵子我整理家里老相册说起。一堆泛黄的照片,边角都卷起来了,上面的人穿着我们现在看来土得掉渣的衣服,但眼神里那股子劲儿,嘿,真不赖。我爸在旁边指着,这是你爷爷,这是你太爷爷…指到一张合影里最上头坐着的一位老人家,我爸顿了顿,说:“这是你…太爷爷的爸爸。”
“太爷爷的爸爸”,这称呼,听着就跟临时凑出来似的,特别别扭。
我当时就问,那正经该叫什么?我爸含糊其辞,说好像是叫高祖父?我说那高祖父的爸爸呢?我爸直接摆手,哎呀,那么远了,谁还叫啊!

这一下,我的好奇心就彻底被勾起来了。咱们中国人,最讲究个寻根问祖、论资排辈,怎么可能在这事儿上断了线?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祖宗十八代”,总不能数到第四代就卡壳了吧。于是我一头扎进去,查资料、问长辈,不弄明白誓不罢休。这一番折腾下来,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远比“太爷爷的爸爸”这种大白话要深邃、要讲究得多。
首先,咱们得把日常口语和书面雅称分开。口头上,爷爷、太爷爷(或叫曾祖父),再往上,很多人就直接用“老祖宗”或者“祖上”来模糊带过了,简单方便。但在正式场合,尤其是在写族谱、祭文,或者跟懂行的人聊起来的时候,那套规矩可就来了。这套规矩,简直是家族传承的密码,清晰地标定了你在血脉长河中的位置。
我们以自己为原点,往上数五代,这套核心的称谓系统是这样的:
生我者,为 父 。这个最简单,父亲,考。在古代,“考”特指去世的父亲,“妣”特指去世的母亲。所以祭文里常写“显考”、“显妣”,带着一种尊敬和追思。
父之父,为 祖 。也就是我们的祖父,爷爷。从这一代开始,我们进入了“祖”的范畴。
祖之父,为 曾祖 。也就是太爷爷。这个“曾”字,读zēng,有增加、重叠的意思,你可以理解为在“祖”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代。很多人在这里会和“曾孙”的“曾”(céng)搞混,其实是一个字,但用在不同辈分上,约定俗成的读音就不同了。 曾祖父 ,这个称呼已经带着点历史的尘埃感了。
曾祖之父,为 高祖 。这下厉害了,到了“高”这个级别。你想想,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开国皇帝的庙号里常用这个字,因为它本身就带着一种崇高、开创的意味。到了 高祖父 这一辈,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就是活在传说里的人物了,可能只在族谱上见过一个名字。他们生活过的年代,我们只能从历史书里去想象了。
好了,重点来了,也是当初让我爸直接“宕机”的问题:高祖之父,叫什么?
答案是: 玄祖 。
你品品这个“玄”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个“玄”字,简直是把那种时间的深不可测和血缘的神秘感给讲透了。它不像“高”那么外露和张扬,而是转向了一种内敛、幽深的境界。到了 玄祖父 这一辈,血脉已经流经了五代,那是一种多么浩渺的时间距离!这个称呼,本身就带着一种哲学和玄学的味道,仿佛在告诉你,生命的源头,深邃而不可轻易窥探。
所以,这五代的直系父系称谓,连起来就是: 父、祖、曾、高、玄 。
这五个字,像五个坐标,清晰地勾勒出了我们血脉的来路。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代人,一段历史,一个家族的记忆。它们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带着古朴的墨香和一种不容置疑的庄重感。
当然,这只是“上五代”。传统上我们常说的“九族”,其实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向上四代(父、祖、曾、高),向下四代(子、孙、曾、玄),加上自己,合共九代的血亲体系。你看,往下排也是一样的序列: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个对称的结构,完美体现了我们文化中那种对秩序和传承的执着。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少用“高祖”、“玄祖”这些词了呢?
我觉得,这跟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过去是大家族聚族而居,一个村子可能都姓一个姓,祠堂里的牌位一字排开,族谱修得清清楚楚,长辈们从小耳濡目染,这些称谓是刻在骨子里的常识。现在呢?小家庭为主,几代人之间物理距离远了,心理距离也跟着远了。别说玄祖,很多人连曾祖父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这挺可惜的,但也是事实。
而且,别忘了,我们刚才说的都是父系。在宗法社会里,这是主干。但母亲那边的血脉,同样重要啊。所以对应地,也有 母、祖母、曾祖母、高祖母、玄祖母 这一整套称谓。每一位母亲,都是生命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虽然在旧时的记录里,她们的名字有时会被“氏”所代替,但她们的基因,她们的故事,同样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
搞清楚“往上到五代怎么称呼”,对我来说,不只是增加了一点冷知识。它更像是一次寻根的旅程。当我能准确地叫出“高祖父”、“玄祖父”的时候,我仿佛能感觉到那条看不见的血脉之线,穿越了百年的时光,把我与那些从未谋面、却赋予我生命的先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而是家族这棵大树上的一片新叶。知道了根在哪里,才能更明白自己将往何处去。下一次,当再有人问起“太爷爷的爸爸叫什么”时,你就可以不只是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可以把“父、祖、曾、高、玄”这背后沉甸甸的文化和情感,讲给他听。这,或许就是一种最朴素的传承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