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妹妹怎么称呼你?从“大神”到“宝”的称呼变迁史

“哥。”

一个字,干脆利落。通常,对话框里弹出这个字,后面紧跟着的,不是一个求助链接,就是一个“在吗”的试探。这是最基础款、最安全、也最乏味的称呼,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解渴,但毫无滋味。但你又没法说它不好。它是一种默认的社交货币,通行于广袤的赛博荒原。

但,故事如果只到这里,那就太没劲了。

网络上的妹妹怎么称呼你?从“大神”到“宝”的称呼变迁史

真正有趣的部分,藏在那些千奇百怪、与时俱进、甚至让你摸不着头脑的称呼里。 网络上的妹妹怎么称呼你 ,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它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互联网生态变迁史,一面映照着你不同时期网络人设的多棱镜。

说起来,我上网有些年头了。最早,那还是论坛和贴吧的黄金时代,妹妹们叫我,是用一种近乎朝圣的语气,叫 “大神”

那时候,我热衷于捣鼓一些冷门的游戏,或者写一些现在看来矫情得不行的长篇分析。一晚上不睡,就为了抠出一个隐藏任务的细节,或者把一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掰开揉碎了讲。当一篇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技术帖”或者“深度分析”发出去,第二天早上,看着底下那一长串“膜拜大神”“大神给跪了”的回复,那种虚荣心的满足感,简直比夏天的第一口冰西瓜还要过瘾。

“大神” 的妹妹,她们的头像大多是动漫人物,说话带着点怯生生的礼貌。她们是真的把你当成一个遥不可及的、掌握着某种“神技”的存在。这个称呼背后,是一种纯粹的、基于技能崇拜的敬意。你和她之间,隔着一条名为“技术壁垒”的银河。她仰望你,而你,享受着这种被仰望的、略带孤高的快乐。现在?现在“大神”这个词已经通货膨胀到烂大街了,随便发个表情包都能被叫“大神”,那份沉甸甸的分量,早就被稀释得无影无踪。

再后来,风向变了。我开始在一些创作平台写点东西,画点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收到的称呼,变成了 “太太”

第一次被打上 “太太” 的标签时,我,一个糙老爷们,对着屏幕愣了足足有三分钟。我反复检查我的个人资料,性别:男。没错啊。底下的评论却清一色:“太太好棒!”“太太又产粮了,饿饿,饭饭!”“神仙太太下凡辛苦了!”

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巨大冲击。后来混圈久了才明白,在那个特定的语境下,“太太”是一种超越了性别的、对于创作者的尊称。它代表着“产出高质量内容的大佬”。叫你 “太太” 的妹妹,她们更热情、更直接,她们的情感表达是汹涌澎湃的。她们会用一连串的“啊啊啊啊”来表达激动,会给你画同人图,会为你写长评。

从“大神”到“太太”,称呼的转变,其实是关系模式的转变。前者是仰望,后者是追捧。她们不再仅仅是崇拜你的技能,她们开始投入情感,把你当成一个持续供给精神食粮的源泉。你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你成了一个“会产粮”的、被她们圈养(当然是爱称)的“太太”。这个称呼,带着一种亲昵的、圈地自萌的归属感,但也有一丝被“绑架”的甜蜜负担。

而现在,哦,现在就更让人眼花缭乱了。

“哥哥~”

你注意那个小波浪线了吗?它才是灵魂。一个简简单单的“哥”,加上这个蜿蜒的符号,意义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不再是那个客气的、疏离的称呼,它像一颗投入水中的水果糖,迅速漾开一圈甜腻的涟漪。发这个称呼的妹妹,头像可能是精致的半身自拍,也可能是一只可爱的猫咪。她们叫你 “哥哥” ,有时候是为了撒娇求带,有时候是纯粹的口癖,有时候,那背后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暧昧。

这种 “哥哥” ,是有温度的,甚至是滚烫的。它让你无法像对待“大神”那样保持距离,也无法像回应“太太”那样坦然地接受赞美。它像一只小猫的爪子,在你心上不轻不重地挠一下,让你有点痒,有点不知所措。

紧随其后的,是更加亲密的变体。比如, “x宝” (x是我的网名里的一个字)。

第一次被一个认识不到三天的妹妹叫做“x宝”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诈骗?”。这种称呼,已经完全跨越了陌生人的安全距离,直接把你拽进了某种虚拟的亲密关系里。她们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毫不费力地使用这些黏糊糊的词,仿佛你们已经认识了十年。

还有 “崽崽” 。这个就更离谱了。明明对方比你小,却用一种“老母亲”的口吻叫你“崽崽”,然后嘘寒问暖,提醒你“天冷加衣”“别熬夜”。这种身份的倒错,带来一种奇特的、荒诞的体验。你感觉自己像个被围观的、需要被照顾的珍稀动物。

“大神” “太太” ,到 “哥哥” “x宝” ,再到 “崽崽” ,你会发现,这些称呼的演变路径,其实是网络社交距离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以前,我们隔着屏幕,用技能和作品说话,关系纯粹但疏远。现在,人们渴望更快速、更直接的情感连接,哪怕这种连接是浅薄的、模式化的。

网络上的妹妹怎么称呼你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一个光谱。

一端是功能性的,比如 “老师” “大佬” “楼主” ,这些称呼指向你的身份和能力。

另一端是情感性的,比如 “宝” “亲” “小可爱” ,这些称…呼指向一种虚拟的情感投射。

“哥哥” 这个词,就微妙地悬浮在光谱的中央,可以偏向任何一端。它可以是尊敬的“哥”,也可以是亲昵的“哥哥~”。

这些称呼,像是我在网络世界里获得的一枚枚勋章,或者说,一张张临时身份证。它们定义了在那个特定的时刻、在那个特定的妹妹面前,我是谁。是那个值得信赖的技术宅,还是那个会发光的好看皮囊?是那个能提供情绪价值的“树洞”,还是那个需要被投喂和照顾的“宠物”?

有时候,看着这些五花八门的称呼,我会觉得很有趣,像是在玩一场永不落幕的角色扮演游戏。但有时候,尤其是在深夜,我也会感到一丝疲惫和困惑。当潮水般的称呼涌来,当所有人都用一种预设的、标签化的方式称呼你时,那个真实的、隐藏在网线另一端的“我”,反而变得模糊不清了。

她们叫我“大神”,却不知道我为了那个教程熬了三个通宵,喝了五罐速溶咖啡。她们叫我“太太”,却不知道我为了一个分镜抓耳挠腮,删删改改几十遍。她们叫我“哥哥”,却不知道我可能也正为现实里的账单和工作焦头烂额。

她们叫的,或许只是她们想象中的那个符号。

而我,就在这些流变的光谱里,一次次确认,自己究竟是谁。或者说,她们希望我是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