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喜欢在阳光好的日子里,寻觅一些古老的寺院。不是为了求签拜佛,更多的是想偷得浮生半日闲,感受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以及偶尔能与那些 年岁高的僧人 擦肩而过时,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历经岁月洗礼的从容与智慧。而每每望着那些面容祥和、脊背却不弯的老僧们,一个有些奇妙的念头便会在我心头萦绕:他们这些一辈子都浸润在佛法海洋里的人,究竟 怎么称呼佛 呢?是像我们这些外行人一样,直呼“佛祖”、“如来”,还是有更深一层、更内敛,甚至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称谓?
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个很直接的问题,答案无非就是几个固定词汇。但随着我阅读的增多,以及几次鼓起勇气,在不打扰的前提下,旁听寺院里一些年长法师的开示,我渐渐发现,这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也远比我想象的要深邃。那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问题,那背后,藏着的是修行者对佛法理解的层层递进,是对本师释迦牟尼佛无尽的感恩与恭敬,更是一种 生命体验的沉淀 。
最常见的,当然是“ 佛陀 ”二字。这几乎是佛教界最为普遍,也最为庄重的称呼。它直接音译自梵语Buddha,意为“觉悟者”。每当老僧们在讲经说法、或是进行日常的礼拜仪式时,提到本师,多半会用此词。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 尊崇 ,是对那位彻底洞悉宇宙人生真相,并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伟大导师,最直接的认可。我曾听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禅师讲法,他语速缓慢,却字字珠玑,每当提及“佛陀”时,总会微微颔首,目光中流露出一种近乎孩子般的 纯粹敬仰 ,仿佛那不仅仅是一个远古的名字,而是一位此刻仍旧活在他们心中的,鲜活的、引导者。那种眼神,绝非我们对着历史书上的人物照片,能够轻易生发出的情感。

再来,是“ 世尊 ”。这个称谓更具深意,梵语Bhagavān的意译,意指“世间最受尊敬者”。这个词,不仅仅是表面的尊敬,它包含了对佛陀功德的赞叹:福慧两足,具足一切功德,为世间所共尊。在许多经典中,佛陀也被频繁地称为“世尊”。我曾在一个寒冬的清晨,路过大殿,透过半开的木门,看见几位老僧正低声诵读经文,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韵律感。当经文中出现“世尊”二字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加重语气,那不仅仅是读出,更像是一种内心的 呼应 与确认。对我来说,听到“世尊”,便仿佛看到了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看到了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那种画面感,是“佛陀”一词所无法完全承载的。它更像是一个 广阔的背景 ,衬托出佛陀的超凡入圣。
还有“ 如来 ”。这个词,佛门内外皆知,却非人人尽解其深意。梵语Tathāgata,意为“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乘真如之道,来度众生”。这其中,蕴含了佛陀证得“真如实相”的智慧,以及他示现人间,教化众生的慈悲。年岁高的僧人,在讲解佛法深奥义理,特别是谈到佛性、空性时,便更倾向于使用“如来”这个称谓。这不仅仅是对释迦牟尼佛的指称,更指向了 一切佛的普遍本质 ,那是一种超越个体,直指本源的称呼。我记得有一回,一个年轻沙弥向一位老法师请教何谓“真如”,老法师捻着佛珠,缓缓道:“真如无相,如来无来亦无去,方是真如。”他并未直接解释真如,而是巧妙地通过“如来”的深层含义,点化了沙弥。这便是修行者特有的 言传身教 ,不着痕迹,却直指核心。
偶尔,我也会听到一些更具亲近感的称谓,比如“ 本师 ”或“ 导师 ”。这些称呼,流露出一种师生之间特有的 温情与信赖 。对于那些修行数十载,将佛法融入骨髓的老僧来说,佛陀不仅仅是遥不可及的觉者,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最重要、最无上的“老师”。他们从佛陀的教诲中得到解脱,从佛陀的示现中找到方向。因此,称其为“本师”,便是一种发自肺腑的 感恩与追随 。那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 敬服 。我曾在一本古籍中读到,有位高僧在圆寂前,口中低喃“本师慈悲”,那种声音,仿佛一位久离家乡的游子,终于在生命的尽头,回到了依止已久的故乡,找到了最为坚实的依靠。
然而,对我冲击最大的,并非这些具体的词汇,而是一种 更深层次的沉默与内观 。我曾观察过一位据说已达禅定极深境界的老和尚。他平日里极少开口,但每当有人问及佛法,他总会以一种超越语言的方式回应。有一次,一位信众问他:“法师,您每日礼佛,心中所念何名?”老和尚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回答,他只是轻轻地抚摸着胸前的佛珠,然后,指了指窗外,又指了指自己的心。当时我并没有完全明白,但事后回味,我隐约觉得,或许对于这些 年岁高深、道行精湛的僧人 来说, 称呼佛 ,已经超越了语言的范畴。
他们心中的佛,可能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外在称谓来限定的“存在”。佛陀的教诲,早已化作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化作他们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行走的“道”。佛性,在他们心中,不再是遥远的彼岸,而是近在咫尺,乃至与己无二。当一位僧人已经修行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时,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智慧真正融入其心时,他们对于佛的称呼,也许就变成了那份 无需言说的了悟 ,那份 了然于胸的平静 ,甚至是那份 眼中流淌出的慈悲 。
这种“无名之名”,在我看来,才是 年岁高的僧人 对佛最为深刻的 称呼 。它超越了我们凡夫俗子对词语的执着,超越了形式上的恭敬,直抵 精神的内核 。他们可能在晨钟暮鼓中低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但他们的内心深处,或许正与那浩瀚无垠的佛性融为一体,彼时彼刻,佛在心中,心即是佛,何须再执着于区区几个字眼?那是一种 境界的体现 ,是修行达到一定高度后,水到渠成的 自然流露 。他们并非不尊敬佛,恰恰相反,是尊敬到了极致,才洞悉了佛法本源的“无相”之妙。
所以,当我再问自己,那些 年岁高的僧人怎么称呼佛 时,我的答案不再是简单的词汇列表。它更像是一幅层层展开的画卷,从最初的尊敬称谓,到深层的义理把握,最终归于一份 无声的默契与融合 。那份默契与融合,是他们用几十年的修行生涯,一点一滴浇灌出来的。那不仅仅是口头的称呼,那是他们整个生命对佛法的 深切回应 ,是他们灵魂深处对“觉悟”二极的 永恒向往与实践 。而我们这些在世间摸爬滚打的凡人,或许正可以从他们身上,窥见一丝 真正意义上的虔诚 ,那种穿越语言、直抵心田的 纯粹信仰 。这,大概也是每次我踏入寺院,心头总能获得一份莫名的安宁,总能被那份肃穆与庄严所触动的原因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