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如果你随便抓个外国人问:“孟加拉人民怎么称呼自己?”他多半会不假思索地抛给你两个词:要么是“孟加拉人”(Bengali),要么是“孟加拉国人”(Bangladeshi)。听起来好像没毛病,可你要真以为这就能一锤定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说真的,这背后纠缠着的,是一整段血与火的历史,是语言和土地撕裂又重塑的痛楚,更是当地人刻骨铭心的身份认同。我个人觉得,要理解这个称谓,我们得深挖下去,去看看那些字眼里头藏着的魂。
“ 孟加拉人 ”(Bangali或Bengali),这个词啊,它的份量可不是一般重。它首先指的是一种民族和语言的归属。想象一下,那片被恒河三角洲滋养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孟加拉语的摇篮。不管你生活在今天的孟加拉国,还是印度西孟加拉邦,只要你讲孟加拉语,文化习俗上认同孟加拉传统,你就是广义上的“孟加拉人”。这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根深蒂固的身份认同,其核心就是那份对“Bangla Bhasha”( 孟加拉语 )的无限热爱和执着。你听当地人说起他们的语言,那语气里头带着的,是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骄傲,仿佛那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而是他们的血脉和灵魂。
你想想看,在1947年印巴分治之前,整个孟加拉地区虽然隶属英属印度,但文化上却是一体的。当殖民者用一道粗暴的拉德克利夫线将这片土地一分为二,把讲孟加拉语的穆斯林聚居区划给了巴基斯坦,成立了“东巴基斯坦”——这可是个历史性的错误!彼时彼刻,虽然信仰不同,但东、西孟加拉人民在语言、服饰、饮食、音乐上的共通性,远比东巴基斯坦与万里之外的西巴基斯坦要紧密得多。西巴基斯坦统治者强行推广乌尔都语,试图将东巴的 孟加拉人民 同化。这怎么可能呢?语言,那是一个民族的根啊!

于是,一场惊天动地的“ 语言运动 ”爆发了。那不是一场简单的抗议,而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血战。1952年2月21日,一群为争取母语地位的学生走上街头,他们没有武器,只有满腔热血,最终却倒在了巴基斯坦军队的枪口之下。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达卡街头,也唤醒了所有东巴人民的民族意识。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雨季的湿热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和绝望,却又被一种不屈的呐喊声撕裂。那个日子,2月21日,后来被联合国定为“国际母语日”,足以见得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对 孟加拉国人民 来说,它更是刻骨铭心,是他们民族魂的起点。这场运动,把 孟加拉语 从“地方语言”的地位,硬生生地抬到了与乌尔都语并驾齐驱的国语高度,也彻底敲响了东巴基斯坦与西巴基斯坦分离的丧钟。
正是这场语言运动的洗礼,让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发现,宗教信仰固然重要,但语言和文化才是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当巴基斯坦的统治者一次次地漠视他们的诉求,一次次地压迫他们的文化,最终激化了矛盾,导致了1971年的 解放战争 。那是一场异常惨烈、却又充满史诗感的斗争。数百万人的牺牲,无数家庭的破碎,最终换来了“ 孟加拉国 ”的诞生,一个以 孟加拉语 和孟加拉民族为主体的独立主权国家。所以,当他们骄傲地说自己是“孟加拉人”时,那里面不仅仅是血缘和语言,更包含了无数先辈用生命捍卫的尊严。
那么,“ 孟加拉国人 ”(Bangladeshi)这个称谓又如何呢?它更多的是一种国家公民身份的表达。当孟加拉国于1971年独立后,为了在国际舞台上确立自己的存在,也为了区分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孟加拉人”身份,便有了“孟加拉国人”这个国籍称谓。它明确指代的是那些持有孟加拉国护照,对孟加拉国这个国家效忠的公民。就像我们中国人,既可以是汉族人,也可以是新疆人、西藏人,但最终都是“中国人”一样。“孟加拉国人”这个身份,是对独立战争胜利的确认,是对主权国家的认同,是对红绿国旗下的新生活的拥抱。
所以你看,这两种称谓啊,并非简单的二选一,它们更多的是一种相互补充、层层递进的关系。一个生活在达卡的人,他首先是“ 孟加拉人 ”,因为他讲 孟加拉语 ,传承着孟加拉文化,拥有着与西孟加拉邦同胞一脉相承的民族情感。同时,他也是“ 孟加拉国人 ”,因为他属于一个独立的、为民族语言和文化浴血奋战而生的国家。对他们而言,这两种身份几乎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我曾好奇地问过一位在那边生活多年的朋友,到底该怎么称呼才更准确。他想了想,笑着说:“其实都行啦,但如果你说‘孟加拉人’,会让我们觉得你更懂我们。”这简单的几个字,却道出了无尽的深意——那种血浓于水、无法割舍的民族情感,才是最根源的。
当然啦,我们也不能忽略,孟加拉国境内也生活着一些非孟加拉族的少数民族,比如吉大港山区里的查克马人、马尔马人等等。他们是“ 孟加拉国人 ”,但他们的民族身份并非“孟加拉人”。这就像在许多多民族国家一样,国家身份和民族身份会有所区别。但这并不妨碍“孟加拉人”作为孟加拉国主体民族的强大存在感和影响力,以及他们对这个国家历史进程的决定性贡献。可以说,没有“孟加拉人”对语言和文化的执着,就不会有今天的“孟加拉国”。
每当我思考这个问题,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达卡街头那座矗立的沙希德·米纳尔(Shaheed Minar,语言烈士纪念碑)。那座纪念碑,不是简单的石块堆砌,它是一面无声的旗帜,是一本用鲜血写就的历史书。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每一个 孟加拉国人 ,他们的国家因何而生,他们的语言有多么珍贵。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他们自称“孟加拉人”还是“孟加拉国人”,其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那片土地、那种语言以及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沉爱意与骄傲。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问题,它更是他们身份认同的核心,是一部写在每个 孟加拉人民 心头、永远闪耀着光芒的民族史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