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瞬间?点开一个服装APP,推送消息“叮”地一声跳出来,上面写着:“亲,您的专属穿搭方案已送达!”——那个“亲”字,像一颗放了十年、有点粘牙的老糖,瞬间把人拉回那个遍地都是“亲,包邮哦”的网购洪荒年代。
说真的, 互联网衣柜怎么称呼客人 ,这事儿可太重要了。它根本不是个简单的称谓问题,它是一根探针,直接扎进品牌的灵魂里,探探你到底是个什么成色,把用户当成了什么。
我记得最开始,大家对“亲”是受用的。那个时候,网购还是个新鲜玩意儿,隔着屏幕,谁也不认识谁,一声“亲”像是隔空递过来的一杯热茶,带着点儿小心翼翼的讨好和拉近距离的渴望。它简单,粗暴,有效。但现在?拜托,都2024年了。当一个主打“千人千面”“智能推荐”的互联网衣柜,还在用这个批发市场都能听到的词儿,我脑子里只有一个画面:一个算法模型穿着花棉袄,操着一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在跟我尬聊。违和感直接拉满。

然后,一些品牌学聪明了,他们开始分化。
一派,走向了“用力过猛”的深渊。
“宝宝,今天也要美美哒!”、“小仙女,这件斩男裙简直为你而生!”。我每次看到这种推送,脚趾都能在鞋里抠出一座三室一厅。谁是你的宝宝?谁是你的小仙女?这种强行塞过来的甜腻感,就像一个并不熟的油腻男非要给你起个爱称,生理性不适。它背后是一种极其偷懒的、标签化的用户画像:哦,用我们APP的,都是渴望被宠爱、需要被哄着的小公主。这种自以为是的“宠溺”,其实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它完全无视了用户的个体差异和心智成熟度。我可能今天想做个雷厉风行的女王,明天想当个慵懒随性的艺术家,但绝不是一个需要你用叠词来哄的“宝宝”。
另一派,则试图构建所谓的“姐妹情谊”。
“姐妹们,冲啊!”、“集美们,这个新款必须人手一件!”。这个路子,比“宝宝”高明一点,它试图营造一种社群感和归属感,把你拉进一个“我们”的圈子里。在某些特定的社群氛围里,这招确实管用。比如你关注的某个穿搭博主,她这么喊,你会觉得亲切,因为你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基于信任和共同审美的连接。但一个冷冰冰的商业APP也这么喊,就有点……东施效颦了。那感觉,像是一个公司的HR突然跑过来拍着你的肩膀说“嘿,兄弟”,你只会觉得他下一句就是要让你免费加班。这种强行植入的“亲密关系”,很多时候反而暴露了彼此之间赤裸裸的商业关系,显得特别刻意。
那么,一个真正懂用户的互联网衣柜,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最好的称呼,是让你几乎感觉不到称呼的存在。它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比如,直接用你的昵称。“Hi,阿珂,根据你上次喜欢的风格,我们为你找到了几件相似的单品。” 多好。简单,尊重,不远不近,刚刚好。这是一种现代社交的默契,我把我的数据和偏好给了你,你回馈给我精准的服务和恰当的尊重。我们之间,是一种基于价值交换的、清爽的合作关系。
更高级一点的玩法,是创造一个 专属身份牌 。
品牌不再使用任何泛化的称呼,而是为自己的核心用户群体创造一个独有的、带有价值认同感的代号。这个代号,是用户和品牌之间的一个秘密暗号,是身份的象征。比如,一个主打独立设计的平台,可能会称呼它的用户为“主理人”;一个强调环保理念的衣柜,可能会叫你“地球伙伴”。这个称呼本身,就筛选了用户,也赋予了用户一种超越“消费者”的身份认同。我买的不是一件衣服,我是在为我的审美、我的理念投票。这种感觉,可比一声“宝宝”值钱多了。
而我个人最欣赏的,是那种把你当成 “伙伴” 或 “搭档” 的沟通方式。
注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而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态度。它的文案不会是“我们为你推荐”,而是“我们一起探索”、“你的风格伙伴已就位”。这种姿态,是平等的,是共创的。它传递的信息是:我不是来教育你怎么穿,更不是来哄你消费的。我是一个专业的、懂你的风格助手,我们俩是一伙的,目标是共同让你变得更美、更自信。
这种“伙伴感”会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它会在你退货时说“没关系,风格的探索总有试错,我们再试试别的”;它会在你选择困难时给出A和B方案的利弊分析,而不是一味地说“都好看,买它!”。它把你当成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来尊重。
你看,一个称呼,背后是整个品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是用“亲”和“宝宝”来构建一个虚假的、短暂的 情感账户 ,还是用尊重和专业来建立一种长期的、牢固的伙伴关系?
前者,用户流失可能就是因为隔壁平台多了一张五块钱的优惠券。后者,用户留下来,是因为在这里找到了“被理解”的感觉。这种情感连接,才是互联网下半场最深的护城河。
所以,下次当你再被一个APP用奇怪的称呼问候时,别急着下单。不妨停下来想一想,它到底把你当成了谁?你又希望自己被当成谁?
这件小事,真的,一点也不小。它决定了你打开这个APP时,是会心一笑,还是默默皱眉。而无数个这样的瞬间,最终构成了你对一个品牌的全部感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