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社交宝典:我该怎么样称呼他,才能显得得体又不生分?

这个问题,像一根小小的鱼刺,卡在我的喉咙里,不上不下。尤其是在我刚踏入这个新环境,面对一张张或和善或严肃的面孔时。特别是,“他”。

“他”可能是我的顶头上司,那个传说中雷厉风行,年会上却会穿着潮牌运动鞋给大家敬酒的钱总。办公室里的老人儿,那些和他一起打下江山的,都亲昵地喊他“老钱”。几个年纪相仿,关系看起来不错的核心骨干,会喊“钱哥”。而我,一个刚入职三个月,连他喝咖啡加不加糖都不知道的菜鸟,我该怎么开口?

第一次在茶水间碰到他,他正低头刷着手机,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我端着杯子,心跳得像揣了只兔子。大脑里瞬间闪过无数个方案:“钱总”?太官方,太谄媚,像极了电视剧里那种点头哈腰的龙套角色,我怕他听了都觉得腻。“钱……老师”?拜托,这里又不是学校,这么叫显得我多没见过世面。“嗨”?完了,我疯了,我怎么敢跟老板用“嗨”打招呼。

职场新人社交宝典:我该怎么样称呼他,才能显得得体又不生分?

就在我纠结到面部肌肉都快僵硬的时候,他抬起了头,看见了我,笑了笑:“小李,来啦。”

我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回了一句:“嗯,钱总好。”

说完我就后悔了。那两个字从我嘴里出来,干巴巴的,一点感情都没有,甚至带着一丝颤音。他倒没在意,点了点头就走开了。可我,却对着自己的杯子,懊恼了整整十分钟。你看, 职场称呼 ,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是一张隐形的权力网,一张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地图。叫对了,你可能就瞬间拉近了距离;叫错了,轻则尴尬,重则可能就给人留下了“这孩子不会来事儿”的坏印象。

后来我学聪明了。我开始不动声色地观察。我发现,真正的大牛,那个技术部的张神,他见谁都叫“X老师”,包括钱总。但他的“钱老师”里,带着一种平等的、基于专业尊重的意味,和我那种怯生生的“钱总”完全是两个次元的产物。而行政部的姐姐,那个八面玲珑的王姐,她总能找到最恰当的称呼,对钱总是“钱总”,透着尊敬;对平级的李经理,是“李哥”,带着亲近;对我这种新人,就是亲切的“小李”“李啊”,让人如沐春风。

称呼,它是一门玄学,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

而比职场更让人头疼的,是另一种“他”。

那个我有点喜欢,但关系还停留在“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男生。我们每天在微信上聊得火热,从星辰大海聊到楼下哪家麻辣烫最好吃。但问题来了,我该怎么称-呼-他?

一开始,我连名带姓地叫他全名,周启明。这是一种安全距离,一种“我们只是普通朋友”的自我宣告。但随着聊天内容的深入,当他开始跟我分享他童年的糗事,当他在我加班到深夜时发来一句“早点休息,笨蛋”,我再打出“周启明”这三个字时,就觉得屏幕都变得冰冷了。

太生分了。

于是我开始尝试。叫“启明”?嗯……有点像偶像剧女主角,太肉麻了,我说不出口。叫“老周”?又感觉太哥们儿了,万一把他叫成了兄弟,我这辈子的幸福怎么办。我偷偷看他朋友们怎么叫他,有人叫他“阿启”,有人叫他“明哥”。可这些称呼,似乎都有了各自的主人,我一个“外人”,贸然使用,会不会显得太刻意、太冒失?

这期间,我用得最多的,就是“你”。

“你在干嘛?”“你吃饭了吗?”“你觉得这个电影怎么样?”

“你”成了一个万能的指代词,一个我们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这个“你”,不是泛指的“你们”,而是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他的那个“你”。在无数次的对话里,这个单薄的汉字被赋予了千钧的重量。 亲密关系 的建立,有时候,恰恰是从这种省略了称呼的对话开始的。它代表着一种特殊性,一种“我说的就是你,也只能是你”的笃定。

直到有一次,我们一群人出去玩,玩游戏输了的人要接受惩罚。他输了,大家的起哄声中,我脑子一热,脱口而出:“周小明,你快点!”

空气瞬间安静了一秒。

他愣住了,然后噗嗤一声笑了出来,那笑容,像夏天傍晚的橘子汽水,甜得冒泡。他看着我,眼睛亮晶晶的:“周小明?这称呼不错,我喜欢。”

我的脸“轰”地一下就红了。那个我私下在备忘录里给他起的,觉得有点幼稚又有点可爱的外号,就这么被我喊了出来。但那一刻,我知道,我们之间的那层薄冰,悄无声息地裂开了一条缝。一个专属的昵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亲密领域的大门。它比“我喜欢你”更含蓄,却也更坚定。

你看,称呼的背后,藏着我们的小心思,我们的试探,我们的小心翼翼和我们那点孤注一掷的勇气。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网络世界里。那个在专业领域里你非常敬佩的大佬,你鼓起勇气加了他的微信,通过了。对话框弹出来,光标在闪烁,你的第一个字该打什么?

“X老师”似乎是万能牌,安全,不出错。但如果你们的交流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合作一个项目,你还一口一个“老师”,会不会显得太见外,拉远了 社交距离 ?直接叫名字?你又没这个胆。叫“大佬”或者“大神”?又显得过于轻浮,不够尊重。

这时候的称呼,变成了一道微妙的关隘。跨过去,你们可能成为亦师亦友的伙伴;跨不过去,就永远是粉丝和偶像的距离。

我曾经就这么纠结过。后来,那个大佬在一次语音沟通里,听我结结巴巴地喊他“张老师”,他突然笑了,说:“哎,别这么客气,叫我老张就行,大家都这么叫。”

那一瞬间,我如释重负。

是他,主动把选择权和台阶递给了我。我才明白,有时候,当我们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时,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最真诚的方式。坦诚地问一句:“我该怎么称呼您比较方便?”这并不丢人,反而体现了你的尊重和高情商。

归根结底,“我该怎么样称呼他”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某个固定的词汇,而在于你对这段关系的定位、你的观察力以及你愿意为这段关系付出的那一点点真诚和勇气。

称呼,是关系的探针,是情感的温度计。从“钱总”到“钱哥”,从“周启明”到“周小明”,从“张老师”到“老张”,每一个称呼的改变,都标志着一段关系的演进。

而那个最合适的称呼,往往不是思考出来的,而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自然而然地从你嘴边溜出来的。也许,最好的称呼,就是那个你在心里默念了千百遍,最终敢于脱口而出的那一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