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这事儿真不是小题大做。很多人觉得,不就是个称呼嘛,叫名字呗,或者叫X先生,多简单。但在日本的语境里,尤其对面是位官员,哪怕只是个级别不高的课长辅佐,你一个称呼叫错,那简直是职场上的“生死线”,一道看不见的墙瞬间就在你和他之间立起来了。
咱们先从那个最大的坑说起,就是那个你脱口而出的“你”。别。千万别。在中文里,“你”多正常啊,但在日本,尤其是在一个上下级分明、内外有别的正式场合,直接用「あなた」(anata,意为“你”)去称呼一个不熟的、特别是职位比你高的人,那冒犯程度,不亚于你在公司年会上直接对大老板说:“喂,那个谁,给我倒杯酒。” 那种感觉,就像你在一个庄严肃穆的交响音乐会上,突然掏出手机放起了凤凰传奇,所有人的目光“唰”地一下全集中在你身上,不是欣赏,是审判。
那么,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记住了,核心公式就一个: 姓氏 + 役職(职务/头衔) 。

这是最稳妥、最标准、最不可能出错的黄金法则。比如,新来的官员姓“田中”,职务是“部长”,那你就要毕恭毕敬地称呼他为“ 田中部長(Tanaka Buchō) ”。如果他姓“铃木”,是“课长”,那就是“ 鈴木課長(Suzuki Kachō) ”。这个“部长”、“课长”不仅仅是个职务说明,它已经内化成了一个敬称,是尊重和身份的直接体现。你这么一叫,对方心里就有数了:嗯,这小子,懂规矩。
这里头的学问可深了。日本政府和公司的职务体系那叫一个复杂,什么审议官、参事官、主查、系长……你可能根本搞不清楚。怎么办?去查!想办法搞到他的名片,或者通过介绍人提前问清楚。这绝对是你需要做的功课,没人会主动告诉你。搞清楚他的确切头衔,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但是,总有意外情况,对吧?比如你实在没搞到名片,或者在一个非常临时的场合遇见,脑子一片空白,完全想不起来他的头衔。这时候,就轮到我们的万能安全牌出场了: 姓氏 + さん(san) 。
“ さん ”这个音,你一定要刻在DNA里。它约等于中文的“先生”、“女士”、“同志”,是个中性且礼貌的敬称,可以用在任何人身上,男女老少皆宜。在你完全没把握的时候,叫一声“ 田中さん(Tanaka-san) ”,绝对不会犯大错。它可能不够那么“精准”,显得你好像没做足功课,但至少,你守住了礼貌的底线,不会让人觉得你是个愣头青。可以说, 姓氏 + さん 是你刚踏入这个复杂规则世界的救生圈。
说到这,就得提一下进阶版了。如果你想表达更高级别的尊敬,比如对方是位德高望重的大人物,或者是你极其重要的客户、合作伙伴,那就要用“ 様(sama) ”。比如,给对方发邮件或者写信,开头绝对是“ 田中様 ”,这是一种书面语上的极高敬意。在口语中,除非是服务行业对顾客,或者在极其庄重的仪式上,否则用得比较少,不然会显得有点用力过猛,反而假。
好了,现在你掌握了“职务”和“さん”这两个基本盘。但日本职场称呼的精髓,或者说最绕人的地方,在于一个叫“ 内-外(uchi-soto) ”的概念。
这个概念特别有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当你在跟“外人”(比如其他公司的人、客户)提到 自己公司 的领导时,为了表示谦虚,是 不能 加敬称的!
举个例子。你和你公司的田中部长,一起去拜访客户铃木先生。
- 你对你司部长说话时,要叫:“ 田中部長 ”。
- 你对客户说话时,要叫:“ 鈴木様 ” 或者 “ 鈴木さん ”。
- 但是,当你向客户铃木先生介绍你的部长时,你不能说“这是我们的田中部长(Tanaka Buchō)”,而要直呼其姓,说:“这位是我们的 田中(Tanaka) ”。
看到了吗?在“外人”面前,自己公司的所有人,包括你的大老板,都成了“内人”,为了表示对“外人”的尊重,自己这边的所有敬称都要省略。这是一种把自己放低来抬高对方的社交艺术。多少人就栽在这个坑里,当着客户的面一口一个“我们的XX部长”,听得旁边的日本同事一身冷汗。
最后,再聊聊几个特殊情况。
一个是关于名字。千万别自作聪明,觉得叫名字显得亲切。在日本的公务或商务场合,直呼其名(比如直接叫“健太”)是极其、极其不礼貌的行为,那得是铁哥们儿、家人或者关系非常亲密的同辈之间才可以。你跟新来的日本官员,这辈子都到不了那个关系,想都别想。
另一个是“ 先生(sensei) ”。这个词的适用范围比中文的“老师”要广得多。除了教师,像医生、律师、国会议员、作家、艺术家等具有专业知识和社会地位的人,都可以尊称为“ 先生 ”。比如,一位姓“渡边”的议员,你可以称呼他为“ 渡辺先生(Watanabe Sensei) ”,这比叫他的议员头衔更显尊敬和亲近。所以,如果新来的官员恰好是议员出身,或者在某个领域是权威专家,用“先生”绝对是加分项。
说到底,怎么称呼新来的日本官员,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它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社会规则和文化心理。它关乎等级、距离、尊重和情境。你每一次开口称呼,都是在进行一次快速的社交定位,向对方传递“我懂你的文化,我尊重你的规矩”的信号。
这套东西,刚开始接触会觉得特别繁琐,甚至有点压抑。但你得明白,这就是他们游戏规则的一部分。你想融入,想顺利地开展工作,就得先学会这套“职场黑话”。它就像一把钥匙,用对了,能打开很多扇原本紧闭的门;用错了,可能还没等你走到门口,警报就响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