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每次组里来新人,尤其是 博士后 这种介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神奇物种”,我这颗老心脏就替大家捏把汗。刚进实验室那会儿,我可没少在这事儿上栽跟头,愣是把人叫得一愣一愣的,空气都凝固了。所以今儿个,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怎么称呼组里的博士后 ,这门学问,可比发篇高质量文章还让人头疼,但又不得不学。
你瞧,这事儿吧,看似鸡毛蒜皮,实则暗藏玄机。咱们学界,尤其是国内,人情世故的权重,有时候真不比你的实验数据低。一个恰当的称呼,能瞬间拉近距离,让人觉得你这人 情商高 ;一个不合适的,嘿,可能就直接把你打入“不合群”的冷宫,再想翻身,那可就难了。
首先,咱们得明确, 博士后 他/她到底是个啥身份。说白了,就是拿了博士学位,还没正式找到教职或者稳定职位的研究人员。他们是独立的研究者,有自己的项目,可能带学生,但又受导师指导。 尴尬就尴尬在这了: 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也不是板上钉钉的“老师”。所以,“师兄/师姐”感觉有点把他/她矮化了,好像还是在读博士生;“老师”又显得太生分,而且他们自己可能还没拿到职称,叫“老师”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会觉得“担当不起”。这就是问题的核心矛盾所在,是不是觉得我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瞬间豁然开朗了?

我记得我们组里之前来了位女 博士后 ,比我大不了几岁,看起来特别年轻。当时我脑子一热,脱口而出“XX师姐”,结果她当时脸上那表情啊,一言难尽,像是想笑又不能笑,又有点无奈。后来我才知道,她已经独立带项目了,在国外好几年,习惯了直呼其名。那次之后,我每次见她都绕着走,生怕再叫错。那种社交上的挫败感,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能感受到当时的脸热。所以,千万别小看这头一遭的称呼,它真的会影响后续的 人际关系 。
那么,到底有哪些 备选项 呢?咱们逐个分析,看看各自的适用场景和“雷区”。
第一种:最稳妥、最官方——“XX博士”
这种称呼,可以说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错的。人家确实是 博士 ,你直接叫“李博士”、“张博士”,既尊重了对方的学术成就,又保持了一定的专业距离,可谓是 万金油 。尤其是在你和对方还不熟,或者实验室文化比较正式,或者在学术会议、正式场合,这种称呼简直是 教科书式 的。
缺点呢? 就是稍显生硬,缺乏一点人情味。如果你们长期在一个课题组,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一直这么叫下去,可能会显得有点疏远。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他组里有个 博士后 ,脾气特别好,跟谁都聊得来,但就因为他一直叫“XX博士”,搞得人家每次跟他说话都像在开学术研讨会,后来朋友郁闷地跟我说:“我感觉我跟他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所以,初期可以用,后期需要根据关系亲近程度调整。
第二种:最接地气、最常见——“师兄/师姐”
在咱们国内的学术圈, “师兄” 和 “师姐” 的称呼简直是通行证。它自带一种亲切感,把大家拉进了一个“大家庭”的氛围。很多人觉得, 博士后 虽然毕业了,但在同一个大导师门下,仍然算是一种 师徒关系 的延伸,所以叫“师兄/师姐”很自然。
但这里面有个大坑! 如果你组里的 博士后 ,年龄比你小,或者跟你同龄,你还管人家叫“师兄/师姐”,对方听了可能会觉得有点别扭。因为“师兄/师姐”通常意味着比你早进门、经验更丰富,但 博士后 的“早进门”可能只是指他们先拿了博士学位,不代表他们一定比你资深。再者,有些 博士后 非常看重自己的“独立研究员”身份,被叫“师兄/师姐”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地位被“降级”了,有点“ 学生气 ”。
我个人建议,如果你们组的 博士后 确实比你资历深很多,或者年纪明显大一截,或者在项目上确实是你的指导者,那叫“师兄/师姐”是没问题的。但如果遇到那些“年轻有为”的 博士后 ,或者已经开始独立带组的,慎用!真的会让人觉得你没眼力劲儿。
第三种:最亲切、最有温度——“XX哥/XX姐”
这种称呼,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也最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比“师兄/师姐”少了几分“学缘”的束缚,多了几分 人情味 。如果你们实验室的氛围比较轻松,大家年龄相仿,或者在日常交流中,你已经觉得跟这位 博士后 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关系,那么叫“XX哥/XX姐”会显得很自然,很有亲和力。
不过,这招也有讲究。 首先,得等关系稍微熟络一点再用。刚认识就这么叫,可能会显得你有点“自来熟”,让人觉得冒犯。其次,要看对方的性格。有些人天生就喜欢这种亲近的称呼,但有些人可能更喜欢保持一点距离,觉得“XX哥/XX姐”有点过于随意了。我在学校社团里,大家都习惯叫“X哥X姐”,但到了实验室,就得收敛,毕竟学术环境还是有其严谨性的一面。所以,在尝试这种称呼前,务必先 观察 一下,组里其他人怎么叫, 博士后 本人对这种称呼的反应。
第四种:最简单粗暴、但风险最高——直呼其名
这种方式,我劝你, 新手勿试 !除非你们组是那种 特别特别开放、平等 的国外实验室文化,或者你跟这位 博士后 是多年老友,彼此关系铁到能穿一条裤子,否则,千万别贸然直呼其名。
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直呼其名往往被视为一种 平等、亲密 的体现,但如果用得不好,就变成了 不尊重、没大没小 。我见过有人刚进组就直呼 博士后 的名字,结果人家当场就黑脸了,导师知道了也批评了一顿。那小伙子委屈得不行,觉得自己只是想表达亲近,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所以啊,别听网上那些教你“欧美范儿”的,咱们这儿有咱们这儿的规矩。
那到底有没有一个“万金油”的解决办法呢?有!
观察和模仿,永远是最高级的社交智慧。
当你不知道 怎么称呼组里的博士后 时,最好的办法就是 先别开口叫,多听多看 。
- 听导师怎么叫。 导师是你的“风向标”。如果导师叫他“小李啊”、“老王啊”,那你就可以酌情跟着叫“李哥/王哥”,或者“李博士/王博士”。如果导师直接叫“李老师”,那你就乖乖地叫“李老师”。导师的称呼,往往代表了这位 博士后 在整个课题组中的“定位”。
- 听其他资深师兄师姐怎么叫。 那些已经在组里待了好几年,跟 博士后 相处融洽的同学,他们的称呼往往是最稳妥的。跟着他们叫,八九不离十。
- 看对方的反应。 无论你第一次尝试了哪种称呼,都要 留意对方的微表情和语气 。如果对方有点僵硬,或者眼神闪烁,那可能说明你叫得不太合适,下次就得换一个。如果对方笑着回应,甚至反过来开你玩笑,那恭喜你,八成是叫对了!
终极杀手锏:大胆而礼貌地询问!
如果以上方法你还是吃不准,或者你就是个耿直boy/girl,那就 直接问 !
找个没人的时候,或者在闲聊的间隙,诚恳地问一句:“XX博士(这是最安全的开场白),我平时该 怎么称呼您 比较合适呢?我看大家叫法不太一样,想确认一下,免得叫错了。” 相信我,没有人会因为你礼貌的询问而生气。相反,这会让人觉得你 非常细心,情商很高,而且尊重他人 。对方通常会告诉你他们喜欢被称呼的方式,比如:“叫我名字就行”、“叫我老李就好”、“还是叫我师兄吧”。得到了“官方答案”,你就再也不会纠结了,一劳永逸。
我记得有次我们组来了一个从海外回来的 博士后 ,大家都很紧张该怎么称呼。我一个师兄就特别机智,他第一次跟那个 博士后 聊天的时候,直接就问了:“X博士您好,我是XX,请问我平时 怎么称呼您 比较方便呢?” 结果那个 博士后 特别高兴,说:“哈哈,你这么问我很高兴,说明你很重视。你叫我David就好,或者叫我李老师也行,都OK!” 看,问题是不是瞬间解决了?而且还给对方留下了好印象。
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尊重是前提,灵活是关键,观察是方法,沟通是保障。
在学术圈里混, 情商 真的太重要了。一个称呼,看似简单,背后却折射出你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文化差异的敏感,以及最核心的—— 对人的尊重 。别让一个简单的称呼,成为你学术生涯中的小绊脚石。记住,每个人都希望被恰当且舒服地对待。下次再遇到新来的 博士后 ,先别急着开口, 深呼吸,观察,思考,再出击! 你会发现,这些看似繁琐的社交细节,往往是帮你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金钥匙。祝你在实验室里,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课题顺利,文章高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