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往深了想,水可就深了。我们一提到“老师”,脑子里浮现的,可能是一个温文尔雅、手持书卷的形象,就像我们文化里对孔夫子的描摹——尊称一声“夫子”,既尊敬又得体。所以,当我们读到中文圣经里,门徒们称呼耶稣为 夫子 时,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
但,这就够了吗?远远不够。
你得知道,圣经的原文,那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新约的背景是希伯来文化,语言是亚兰语和希腊语。当马利亚、彼得他们,在尘土飞扬的加利利小路上,追随着那个木匠的儿子时,他们脱口而出的,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 拉比 。

拉比 (Rabbi)这个词,你千万别把它简单等同于“老师”。那就太轻看它了。它的字面意思是“我的伟大的那一位”或“我的主人”。听听,这分量!这称呼里头,藏着的是一种全身心的交付。它不是今天我们对教书先生的职业性称谓,而是一种类似于师徒、门徒对宗师的,带着绝对景仰和生命归属感的呼喊。
你想想那个画面:一群渔夫、税吏,抛弃了自己的全部家当,日夜跟随着一个人。他们学习的,不是什么谋生的技能,而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关于天国、关于生命的生活方式。耶稣之于他们,就是那位掌握着生命终极奥秘的 拉比 。他的一句话,能让风浪平息;他的一个眼神,能看穿人心。叫他一声 拉比 ,意味着“我信你,我跟你,我的一切都押在你身上了”。这是一种生命的烙印,远非“老师”二字所能承载。
所以,你看,称呼背后,是关系。
有时候,我觉得用“ 师傅 ”这个词来体会,反而更有感觉。就像我们看武侠小说,徒弟拜师傅,那可不是上几节课那么简单。那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承诺。徒弟要学的,不只是招式,更是师傅的为人、品性和武学精神。师傅吃什么,徒弟跟着吃什么;师傅去哪儿,徒弟就跟到哪儿。这不就是耶稣和门徒关系的生动写照吗?耶稣说:“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 这就是 师傅 的言传身教。所以,当门徒们称呼耶稣为 拉比 时,他们的内心潜台词,或许更接近于我们文化中的“ 师傅 ,请受徒儿一拜!”
但故事的高潮,永远不在于学识的传递。
随着他们跟随耶稣的时间越来越长,目睹的神迹越来越多,听到的教诲越来越震撼,一个超越“ 拉비 ”的认知,开始在他们心中萌芽、碰撞、挣扎。
特别是当彼得在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脱口而出那句石破天惊的认信:“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的时候。
从那一刻起, 拉比 这个称呼,虽然还在使用,但其内在的含义,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直到耶稣复活之后,那个终极的称呼,才真正地、毫无保留地迸发出来。你记得那个多疑的多马吗?当他亲手触摸到耶稣手上和肋旁的伤痕时,他扑倒在地,发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呼喊之一:“我的 主 !我的神!”
主 (Lord)!
这才是整本圣经里,对这位终极“老师”最核心、最巅峰的称呼。
从“ 拉比 ”到“ 主 ”,这中间隔着的,是十字架的死亡与复活的荣耀。它标志着门徒们认知的彻底颠覆:他们所跟随的这位 师傅 ,不仅仅是一位智慧超群、能力非凡的导师,祂是生命的主宰,是宇宙的君王,是神本身。这个称呼的转变,是信仰的终极告白。它不再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而是受造物对造物主的敬拜和降服。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耶稣自己其实对这些称呼,保持着一种惊人的警惕。他在马太福音里,曾严肃地告诫门徒:“但你们不要受拉比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夫子,你们都是弟兄。”
这是为什么?
我个人的理解是,耶稣在警惕一种因“称呼”而产生的属灵骄傲和僵化的宗教等级。他是在提醒所有人,真正的权威和智慧源头,只有那一位,就是天父。他自己作为道路、真理、生命,是将人引向天父,而不是让人停留在对他个人英雄式的崇拜上。他要打破的是一种“属灵KOL(意见领袖)”崇拜,建立的是一种所有信徒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皆为弟兄的全新关系。
所以,绕了这么一大圈,“圣经中的老师该怎么称呼?”
答案,从来就不在一个固定的词汇里。
你可以称呼祂为 拉比 ,如果你愿意像第一批门徒那样,放下一切,将生命的全部疑问和追寻都投向祂。你可以体会那个“ 师傅 ”的意境,如果你渴望学习的不仅是道理,更是一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命样式。但最终,当你真正认识祂,被祂的爱所震撼,被祂的牺牲所救赎时,你会发现,所有语言都显得苍白,只有一个词会从你灵魂深处涌出:
我的 主 。
这,或许才是那个唯一正确,也是最亲密的答案。它超越了师生关系,进入了生命与生命最深刻的连结之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