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利益输送啊,说白了就是俩人唱一台戏,或者说是一群人编织的一张网,可这台戏里头,到底该怎么称呼那两头儿,才最贴切,最能揭示那点儿肮脏事儿的本质呢?我琢磨了好久,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法律条文里那些“行贿人”、“受贿人”,虽然明确,但听着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少了那份活生生的、暗流涌动的张力。它们太规整,太冰冷,像一份解剖报告,告诉你器官功能失常了,却没法儿让你看见病人痛苦扭曲的脸,闻到手术台上的血腥味。
要我说,咱们得跳出那层法律词典的框框,去看看现实生活里,在那些看不见的角落,人们是怎么心照不宣地给这些角色贴标签的。或者说,更关键的是,他们自己心里,又是怎么给自己和对方定位的。
先说那主动“送”的一方吧。法律上叫 行贿人 ,可这称呼,简直太客气了。在那些需要疏通关系的场合,他可不觉得自己是“行贿”,他觉得自己是“求办事的”,是“请托人”,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投资人”。你看,一个项目要批,一桩生意要成,一家公司想上市,他拿着一沓沓钞票,或者是一堆堆名贵的玩意儿,去找那掌权的。在外人看来,他是求人办事,是低声下气,可在他心里,这是一种“成本投入”,一种“必要的公关”。他送出去的,不是白送,是期待着更高的回报。所以,他可以是 “金主” ,是 “供货方” ——供的是钱,供的是物,换来的是权力这边的“绿灯”和“特权”。更文雅一点的,可能自称 “合作伙伴” ,虽然这合作的“产品”是见不得光的“便利”和“庇护”。有时候,他觉得自己是“甲方”,手握资源,有能力“买”到服务;而权力那头,则成了他的“乙方”,提供“服务”。这种商业化的包装,真是把那份赤裸裸的交易,遮掩得体面了几分。

再说说那被“送”的一方,也就是 受贿人 。这个角色,尤其复杂。他手里握着公权力,本该为民服务,却把它当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法律上,他是 受贿人 ,板上钉钉的罪犯。可他自己呢?他会觉得自己是“收礼的”吗?可能一开始,他会自我安慰,觉得那不过是“人情往来”,是“意思意思”。随着胃口越来越大,他会觉得自己是“能办事儿的”,是“有面子的”,是“替朋友排忧解难的”。他享受着被“孝敬”的快感,享受着那种被众星捧月般的尊崇。所以,他可以是 “权力寻租者” ,是 “公权力的代理人” ,是 “资源配置者” ——只不过,他配置的是私人的资源,换来的是私人的肥硕。他坐在那里,手一挥,眼一瞟,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项目的生死。这种掌握着生杀大权的感觉,让他飘飘欲仙,甚至觉得自己是某种“规则制定者”,尽管这规则是他为自己量身定制的 潜规则 。那些送钱送物的人,在他眼里,可能是“懂事儿的”,是“有眼力见的”,是“会做人的”,甚至是“自己人”。他会把他们称为 “老朋友” 、 “哥们儿” 、 “我的谁谁谁” ,那种亲昵的称呼底下,藏着的是一层层的利益链条,和一份份心照不宣的秘密契约。
当然,这利益输送的戏码,往往还少不了 “中间人” 或者 “掮客” 。这些人,就像是穿针引线的裁缝,把金钱和权力这两块布料,巧妙地缝合在一起。他们不一定是直接的行贿者或受贿者,但却是这场 勾结 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他们可能是退休的老干部,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可能是某个领导的亲戚,打着旗号招摇撞骗;也可能是专门从事这种 灰色地带 “业务”的社会人士。在局外人看来,他们是 “牵线搭桥的” ,是 “跑腿的” ,是 “捞油水的” 。在行贿者眼中,他们是 “引路人” ,是 “通道” ,是 “关键先生” 。在受贿者眼中,他们是 “信使” ,是 “说客” ,是 “替罪羊” (一旦出事,往往先拿他们开刀)。这些人的存在,让整个 利益输送 的链条变得更加隐蔽,更加错综复杂,也更难被公众察觉。他们用各种看似无害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行为,比如“帮人介绍”、“提供咨询”、“协调关系”,仿佛自己只是一个单纯的服务者,而非腐败链条上的一环。
所以,你看,要给这 利益输送的双方 一个简单的称呼,简直是奢望。它不是简单的A和B,它更像是一张扭曲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贪婪、权力的傲慢和金钱的腐蚀力。
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又会怎么称呼他们呢?
对行贿者,我们可能会称之为 “奸商” 、 “蛀虫” 、 “行贿犯” ,带着鄙夷和愤怒。他们为了私利,不惜破坏市场规则,污染政治生态。他们是那些把钱袋子伸到公权力面前,试图买断公平正义的人。他们的存在,让那些遵纪守法的企业举步维艰,让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不送礼办不成事”的绝望气息。这种对社会公平的破坏,简直就是釜底抽薪,动摇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而对于受贿者,那称呼就更多了,而且每一个都带着刻骨的恨意。 “贪官” 、 “腐败分子” 、 “害群之马” 、 “人民的罪人” ,这些词汇,每一个都像一把尖刀,直插他们背叛人民的胸膛。他们是那些披着公仆外衣,却干着中饱私囊勾当的败类。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了自己的提款机,把纳税人的血汗钱,变成了自己的私家宴。每当看到新闻里某个 贪官 落马,我心里除了拍手称快,更多的是一种悲凉。悲凉于我们这个社会,为何总有如此多的 “蠹虫” ,前仆后继地跳入深渊。他们不仅仅是拿了不该拿的钱,他们更是砸烂了政府的公信力,寒了老百姓的心。
这整个过程,无论是 行贿者 的“孝敬”,还是 受贿者 的“笑纳”,亦或是 中间人 的“穿针引线”,本质上都是一场 黑箱操作 。它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在道德的底线反复横跳。没有明确的合同,没有公开的记录,一切都是心照不宣的“默契”。他们用眼神交流,用隐晦的词语暗示,用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完成交接。这种 私下交易 的隐秘性,让打击 腐败 变得异常艰难。它像病毒一样,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肌体,等你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病入膏肓。
在我看来,这种“利益输送”的双方,其实都是被欲望裹挟的可怜虫,只不过一个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最终都掉进了同一个陷阱。他们构建了一个扭曲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诚信被践踏,规则被无视,而真正受损的,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是我们对公平正义的信任。
所以,当我们谈论 利益输送的双方怎么称呼 时,我们不仅仅是在找一个词,我们更是在试图撕开那层伪装,看清这场 权力与金钱交织 的本质。他们不是什么“甲乙双方”,更不是什么“合作伙伴”,他们是 腐败链条上的共犯 ,是社会肌体上的 毒瘤 。无论他们自己怎么自欺欺人,也无论他们如何用看似无害的词汇来掩盖,历史和人民最终会给他们一个最准确、也最严厉的称谓—— 罪人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能够做的,就是不沉默,不姑息,大声地喊出他们的真实身份,让阳光照进每一个 灰色地带 ,让 潜规则 无处遁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