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的儿科医生怎么称呼才得体?场景不同叫法大有讲究

聊这个话题,我必须得把我那哥们儿,老张,给拎出来当个“活教材”。老张,我们篮球队的,正儿八经三甲医院的儿科副主任医师。你说这身份,在我们这群娃都上小学的“中年老父”队里,那简直就是国宝,是行走的定心丸。可问题也来了,这尊“神”,到底该怎么拜? 队员的儿科医生怎么称呼 ,这压根就不是个称谓问题,这是个情商问题,是门学问。

刚开始,大家其实都挺拘谨的。球场上喊“张医生”,感觉怪怪的,把医院那股子严肃劲儿带到了球场,不搭。喊“老张”吧,万一回头有事求人家,又觉得好像太不尊重了。这种拧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有一次,队里聚餐,小刘的儿子突然发烧,还带点抽搐的迹象。当时大家全慌了,小刘抱着孩子脸都白了。老张当时正啃着羊排呢,一秒钟扔下签子,冲过去把孩子接过来,一边做初步处理,一边条理清晰地指挥小刘和他老婆该干嘛,打什么电话,去哪个医院,找谁。那场面,真的,你才知道什么叫专业。从那天起,队里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默契。

队员的儿科医生怎么称呼才得体?场景不同叫法大有讲究

这个默契的核心就三个字: 分场合

在球场上,在酒桌上,在一切跟医疗无关的团队活动里,他就是“老张”,是跟我们抢篮板、吹牛皮、喝大酒的兄弟。谁要是再毕恭毕敬地喊一声“张主任”,老张自己第一个不乐意,会开玩笑说:“打住啊,在这儿我可不是主任,谁再喊我可要罚酒三杯了。” 这是他的放松时间,是他从高强度的工作里短暂逃离出来的“应许之地”。你一口一个“医生”“主任”,等于硬生生又把他拽回了那个充满消毒水味儿的战场。 这不叫尊重,这叫没眼力见儿

可一旦场景切换,那就不一样了。

比如,你真的有事要私下请教他。记住,是 请教 ,不是理所当然地索取。我们队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要是在微信上问老张关于孩子的问题,开场白绝对不能是“在吗?”或者“老张,问你个事儿”。标准格式通常是:“ 张主任,不好意思,百忙之中打扰您一下 。”你看,这个称呼立刻就变了。从“老张”变成了“张主任”,这声称呼的转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表明:我知道现在是在占用您的专业时间和知识,我对此心怀敬意和歉意。

这种“私下问诊”尤其考验人。你千万不能把朋友圈当急诊室。发一堆孩子的照片、视频,然后甩一句“你给看看怎么回事”,这是大忌。正确的做法是,把情况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清楚(比如,几岁、发烧几天、最高温度、有没有其他症状),然后问一个明确的问题,比如“张主任,您看我们这个情况需要马上去医院挂急诊吗?还是可以先在家观察一下?”

你的目的,应该是寻求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线上诊断报告 。人家医生担着风险呢。隔着屏幕,信息不全,万一说错了,这责任谁负?所以,把问题框定在“是否需要立即就医”这个层面上,是给对方最大的尊重和最小的压力。

当然,最最最体现尊重的地方,还是医院。

你要是真带着孩子去老张的医院看病,那就得有十足的“病人觉悟”。别想着插队,别想着搞特殊。老老实实挂号,排队。轮到你了,进到诊室,大大方方地喊一声“ 张主任 ”。这时候,你们的关系就纯粹是医生和患者家属。别提什么“昨天咱俩还一起打球呢”这种话,那会让诊室里其他排队的家长怎么想?也会让老张难做。

在那个空间里,他首先是所有患儿的医生,其次,才可能是你的朋友。你通过正规渠道支持他的工作,就是对他专业身份最大的认可。当然,因为有这层关系,他可能会看得更仔细些,解释得更耐心些,这是情分,但你不能把这当成理所当然的本分。

我见过最让人下头的操作,是我们队里以前一个哥们儿干的。半夜三点一个电话把老张薅起来,说孩子发烧了,让老张赶紧给“想想办法”。老张在电话里指导了半天,让他先物理降温,吃退烧药,观察情况。结果那哥们儿还不依不饶,非要老张现在就给联系个床位,说“你不是医生嘛,这点事儿还办不了?”

这事儿后来传开了,那哥们儿在队里就待不下去了。大家觉得,他不是在求助,他是在 道德绑架 。他消费的不是老张的专业,而是队友情谊。他把一个活生生、有自己生活和疲惫的人,当成了一个24小时在线的医疗资源包。

所以, 队员的儿科医生怎么称呼

想在球场上痛快地喊他一声“老张”,前提是,你得在需要他专业帮助的时候,恭恭敬敬地叫他一声“张主任”。想让他心甘情愿地在私下里给你一些应急的建议,那你就要在他穿着球衣的时候,别拿一堆医学问题去烦他。

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 社交边界感 。我们珍惜的,不仅仅是他作为医生的价值,更是他作为朋友、作为队友的价值。如果因为我们无度的索取,让他觉得跟我们待在一起比上班还累,那他迟早会离开这个圈子。到那个时候,我们失去的,可就不仅仅是一个“儿科医生”了,我们失去的是一个好兄弟,一个好队友。

说到底,称呼只是表象,内核是对一个多重身份的人,在不同场景下的角色认知和尊重。他是医生,但他不是“只”是医生。他脱下白大褂,也需要喘口气,也想聊聊球鞋和NBA,而不是尿布和抗生素。

保护好我们身边的“老张”们吧,别让他们对人性失望,别让他们下了班,还得“值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