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七月怎么称呼?兰月巧月,古人叫法远比你想象的浪漫

我总觉得,一个月份的名字,就像一个人的小名,藏着最亲昵的秘密。我们现在张口闭口就是“七月”,July,一个冰冷的、毫无感情的数字符号,它只告诉你,时间又往前走了一格。可你若是钻进那些故纸堆里,去翻一翻史书,去闻一闻那些带着墨香的诗词,你会发现,古人眼里的七月,活色生香,简直就是个百变的美人。

它最让人意外的一个名字,你猜是什么?

孟秋

史书上七月怎么称呼?兰月巧月,古人叫法远比你想象的浪漫

对,你没看错。是秋天的“秋”。七月,在我们的认知里,是盛夏的顶点,是蝉鸣聒噪、热浪翻滚、冰西瓜和空调续命的季节,可是在古人的世界里,它却有一个石破天惊的身份——秋天的开始。农历嘛,毕竟是跟着月亮的脚步走的。立秋节气常常就在这个月,所以七月便有了 首秋 新秋 肇秋 这样的称谓。

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当整个世界还被暑气蒸腾得像个巨大的蒸笼,万物都懒洋洋地耷拉着脑袋时,最敏感的那些古人,那些诗人、农人,已经能从风里捕捉到一丝微不可查的变化。或许是夜晚的凉意比上个月多了一分,或许是天边的云彩形态悄悄变了,或许是某种草木的叶子尖儿,开始泛起一丁点儿的枯黄。

”,就是开始的意思。 孟秋 ,是秋天的序曲,一个轻柔的、试探性的开场。它不是金戈铁马、层林尽染的深秋,而是在盛夏的华章底下,悄悄埋下的一根伏线。这个名字,充满了东方式的含蓄和敏锐的自然观察力。它告诉你,极致的绚烂背后,就是凋零的序幕。这简直是一种哲学。

当然,七月也不全是这般带着凉意的“秋思”。它还有着极其温柔、极其女性化的一面。

比如,它叫 兰月

这个名字,光是念在嘴里,就觉得齿颊生香。为什么?因为七月,正是兰草吐露芬芳的时节。《说文解字》里说:“兰,香草也。”屈原在《离骚》里更是把兰草捧上了天,用它来比喻君子的高洁品格。所以, 兰月 这个名字,自带一股清雅脱俗的气质。它不是那种浓烈逼人的香,而是幽幽的,仿佛隔着一层薄雾,需要你静下心来,才能品到那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香。

它让七月不再只是燥热,而多了一份君子如兰的从容与静气。仿佛在提醒着汗流浃背的人们,别忘了,内心要留一片清凉地。

而七月最广为人知,也最富浪漫色彩的名字,非 巧月 莫属。

这个“巧”字,源自哪里?自然是七夕乞巧。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谁不知道呢?在古代,这可不单单是个爱情传说,更是女儿家们的盛大节日。这一天晚上,女孩子们会穿上新衣,对着月亮穿针引线,摆上瓜果,祈求织女能赐予她们一双巧手,和一段美满的姻缘。

所以,整个七月,都氤氲在一种为“巧”而准备的期待和喜悦之中。空气里仿佛都飘着女儿家的心事,那点羞涩,那点期盼,那点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巧月 这个名字,简直把这种细腻的女儿情态描摹得淋漓尽致。它让这个月份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甜甜的少女心。

你瞧,从 孟秋 的清冽,到 兰月 的雅致,再到 巧月 的温柔,七月的形象是不是一下子就丰满了?

还没完呢。

它还有一个特别接地气的名字—— 瓜月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七月流火,酷暑难当,什么最解暑?西瓜、甜瓜、香瓜……各种瓜果都赶在这个时候成熟上市。田埂上,一个个圆滚滚的瓜,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内里却在拼命积蓄着糖分和汁水。对以农为本的古人来说, 瓜月 代表着丰收的喜悦,是一种最朴素、最实在的幸福。

这个名字,没有 孟秋 那么深沉,没有 兰月 那么高雅,也没有 巧月 那么浪漫,但它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甜美。它让你仿佛能看到古人抱着半个冰镇过的西瓜,坐在大树下,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摇着蒲扇,听着蝉鸣,那种满足感,穿越千年,依然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除此之外,在更古老的典籍《尔雅·释天》里,七月还有一个颇为古奥的名字,叫 相月 。“相”,有“观看”、“审视”的意思。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七月可以看到一些特定的星象。也有人说,这是农人观察庄稼长势,判断收成的月份。这个名字,带着一种上古时期的质朴和庄重,仿佛能看到先民们仰望星空、俯察大地的虔诚身影。

你看, 孟秋 首秋 兰月 巧月 瓜月 相月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对应着一种物候,一种节俗,一种心情,一种生活方式。它们不是凭空捏造的符号,而是古人用心、用眼、用身体,去感受自然节律变化后,提炼出的诗意结晶。

这些名字,就像一把把钥匙,能打开我们与那个遥远时空的连接。当我们念出“ 兰月 ”时,仿佛能闻到兰草的幽香;当我们念出“ 巧月 ”时,仿佛能看到星空下少女们乞巧的剪影;当我们念出“ 孟秋 ”时,仿佛能感到晚风中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

可惜,这些美丽的名字,正随着我们对数字的依赖,渐渐被遗忘在故纸堆里,变得陌生。我们习惯了高效、精准,却也失去了那份从容品味时节变化的闲情逸致。

下次当七月的风吹过,或许你闻到的,不只是夏天的味道,还有一丝兰草的幽香,和一丝来自 首秋 的,清冽的凉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