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真轮到自己头上,那叫一个 抓心挠肝的尴尬 。我一哥们儿,姓李,他媳妇儿也姓李。婚礼上,司仪让他改口,他对着老丈人,脸憋得通红,一声“爸”喊出来,他亲爹和他岳父,俩老李同志齐刷刷“欸”了一声。全场爆笑,可你想想他那会儿的心情,脚趾头估计都能在皮鞋里抠出个三室一厅了。
所以, 同姓结婚怎么称呼岳父母 ,这绝对不是个矫情的问题,而是个关乎情商、关乎家庭氛围的“技术活”。
咱们先得明白,这尴尬的根源在哪儿。不在于“爸妈”这两个字,而在于姓氏带来的那个微妙的、无法回避的重叠感。平时你喊“王叔叔”“李阿姨”,界限分明。可一旦结了婚,对方的父母升级成了你的“爸妈”,而这个新的“王爸爸”跟你那个原装的“王爸爸”同名同姓,这就乱了套。尤其是在家庭聚会这种高密度社交场合,你一声“爸”,俩人回头,那场面,简直是社死现场的N次方。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就直接叫 爸妈 啊,传统不都这么叫的吗?
没错,这是“标准答案”。从礼数上讲,这绝对是政治正确,谁也挑不出毛病。婚礼上改口,敬茶的时候,一声甜甜的“爸”、“妈”,红包立马到手,皆大欢喜。这是融入新家庭的一个标志性仪式,代表着你对长辈的尊重和接纳。刚开始可能会有点别扭,叫着叫着,也就习惯了。
但,咱们讨论的是“同姓”这个特殊情况。硬着头皮叫,当然可以。可如果你跟我那哥们儿一样,心理上总觉得别扭,或者已经预见到未来家庭聚会上的混乱场面,那咱们就得琢磨点儿“进阶版”操作了。
一种特别聪明也越来越普遍的做法是, 在称呼上做点小小的区分 。
比如说,你可以管自己的父母叫“老爸”、“老妈”,或者更亲昵一点的“我爸”、“我妈”;而管岳父母呢,就叫标准的“爸”、“妈”。这样一来,在需要区分的场合,比如你对着自己媳妇说:“我妈让我带点酱油回去”,就不会产生歧义。反过来也一样,媳妇儿管她亲爹妈叫“爸妈”,管你爹妈,可以叫“公公婆婆”(虽然有点书面化,但私下里这么区分很清晰),或者更现代一点,直接跟着你叫“咱爸”、“咱妈”。
还有一种更个人化的方式,就是 创造专属昵称 。这个就得看你岳父母的性格和你们家的氛围了。如果老两口是那种特开明、爱开玩笑的性格,这事儿就好办多了。你可以半开玩笑地跟岳父说:“爸,您跟我爸都姓张,我以后叫您‘张总’行不行?显得您有气派!”多数情况下,老人家听了只会哈哈大笑,觉得你这孩子有意思。或者根据他们的职业、爱好来个昵称,比如“陈老师”、“李院长”,当然,这得是关系已经非常融洽之后的事了。
我见过一个最绝的,一个男生姓高,他岳父也姓高,而且是个子不高的一个老爷子。他私下里就跟他媳妇儿管岳父叫“高董”,管自己亲爹(个子很高)叫“大高”,时间长了,家里人都这么叫,成了一个有趣的梗。你看, 称呼 不仅仅是个代号,它完全可以成为家庭关系的润滑剂。
当然,在摸索出最舒服的称呼之前,还有一个万能的过渡方案——继续叫 叔叔阿姨 。
可能有人会说:“都结婚了,还叫叔叔阿姨,太生分了吧!”
别急,这得分场合。在只有你们小两口和岳父母的私下场合,或者刚结婚那会儿还不习惯,叫“叔叔阿姨”完全没问题,长辈也能理解。这是一种缓冲,总比你憋了半天,脸红脖子粗地啥也叫不出来要强。但是,切记,这只能是暂时的。在正式的、有外人的场合,尤其是在对方亲戚朋友面前,一声“爸”、“妈”是给足了老人家面子的表现。你不能让别人觉得,你还没把这当自己家。
说到底, 同姓结婚怎么称呼岳父母 这件事,最核心的不是那个词,而是你沟通的态度。
与其自己一个人在那儿纠结,不如找个机会,大大方方地跟爱人商量,甚至可以直接去问问岳父母的意见。你可以用一种很真诚又带点幽默的方式去破冰。比如,找个吃饭的轻松氛围,对老丈人说:“爸,您看,我这以后在家里一喊‘爸’,您跟我爸都回头,感觉像中了双份大奖似的。为了方便区分,您是喜欢我叫您‘爸’,叫我爸‘老爸’呢,还是您有更好的主意?”
你信我,当你把这个“难题”抛给他们的时候,大部分开明的长辈非但不会觉得你事儿多,反而会觉得你心思细腻,懂得尊重人,真心在为这个“大家庭”着想。他们可能会笑着说:“嗨,多大点事儿,就叫爸妈,我们听着高兴!”也可能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充满智慧的建议。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绝佳的情感交流。它让 称呼 这件事,从一个可能引发尴尬的雷区,变成了一次拉近彼此距离的契机。
归根结底,所有的称呼都只是一个符号,符号背后承载的尊敬、亲近和爱,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叫“爸妈”,还是“X爸爸”、“X妈妈”,抑或是某个你们家专属的爱称,只要那份心意是真诚的,对方一定能感受到。别让这个小小的、有趣的“同姓烦恼”,成为你融入新家庭的心理负担。大大方方地去沟通,去尝试,你会发现,家人的可爱之处,恰恰就在于愿意陪你一起,把这些生活里的小别扭,变成暖融融的笑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