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里管人事的,到底该怎么称呼?这个问题,你别说,还真不是一句“HR”就能轻描淡写带过的。它背后藏着一套复杂的中国式职场哲学,特别是那厚重的 央企烙印 ,让称谓这回事,变得意味深长,甚至能直接影响你在这片“铁饭碗”沃土上的行走姿态。
在我看来,称呼不只是个符号,它简直就是你 职场情商的试金石 。你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层级的人事干部,嘴里蹦出来的那个词儿,瞬间就能暴露你对体制的理解程度,对规矩的尊重程度,以及你跟人打交道的那份微妙分寸感。
先说最常见的,也是最正式的。如果你刚进央企大门,或者你是在正式场合、第一次接触,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当然是 行政职务 。比如,如果对方是人力资源部的 部长 ,你就得恭恭敬敬地叫一声“ 部长好 ”;如果他是 经理 ,那就是“ X经理 ”;要是 科长 ,自然是“ X科长 ”;再往下一级的 主管 或者 专员 ,直呼其 姓氏+职务 ,比如“王主管”、“李专员”,通常也错不了。但你得记住,这些称谓,往往带着一种 距离感 ,是体制内等级森严的直接体现。尤其是在央企,层级观念那叫一个深入骨髓,你可别想着随意打破。

可光会这些,还远远不够。央企嘛,关系网络盘根错节,人情世故更是重中之重。时间一长,你和他们打交道多了,如果还是一板一眼地叫着职务,那你就显得有点“愣”了,也显得不够“接地气”。这时候,你就需要一点灵活变通。
比如,那位在人事部浸淫多年的 老张 ,他可能只是个科长,但 资历深、人脉广 ,对单位的各种 “内幕消息”和“潜规则” 了如指掌。你如果一直叫他“张科长”,显得生分。这时候,一句“ 张哥 ”或者“ 张老师 ”,带着那么点尊敬和亲近,瞬间就能拉近距离。尤其是“老师”这个称谓,在央企里特别好用,它不光指教书育人的,更是一种对 资深专业人士 、对 前辈 的尊称。它暗示着对方在你面前是有经验、有智慧的,你愿意向他请教,愿意听他的指点。这份 谦逊和讨教的姿态 ,往往能让对方心生好感,觉得你这小伙子(或小姑娘)懂事、会来事。
当然,这得看具体情况和个人性格。如果对方是那种 特别讲究规矩、不苟言笑 的领导,你贸然叫“哥”或“姐”,可能反而适得其反,让人觉得你没大没小。这时候,你更应该观察。看别人怎么叫,尤其是在 非正式场合 ,比如食堂吃饭,或者下班路上碰见,一句“ X总 ”或者“ X主任 ”——这里的“总”或“主任”,即便对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总监或主任,也可能是一种 泛化的尊称 ,特别是对那些看起来级别高、权力大的人——通常是比较保险的选择。它既保留了尊敬,又比全称职务多了一丝活络。
不得不提的是, “人事”和“人力资源”这两个词的演变 ,也反映了央企对这块职能认知的变化。以前,大家都叫“人事部”,管的就是档案、调动、工资这些“人头”上的事儿,有点 行政性、服务性 ,但更突出 规章制度和管束 。那时候,人事部的人在大家眼里,多少有点“ 管你生杀大权 ”的味道,说一不二,毕竟你的饭碗、你的晋升、你的调动,都得经过他们手。所以,那时候对“人事干部”的称呼,往往带着一种 敬畏 。
后来,“人力资源部”这个舶来品大行其道,强调 “资源” 二字,试图让这部门变得更具战略性、服务性,听起来更“高大上”,也更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管人”到“开发人”,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词儿变了,听起来好听了,可骨子里那些 复杂的权力结构和人情世故 ,真的就 彻底洗白 了吗?在我看来,没那么简单。
所以,即便现在大家都叫“人力资源部”,但你去和他们打交道,尤其是涉及到晋升、考核、待遇这类核心问题时,你就会发现,那个“ 管家婆 ”或者“ 大内总管 ”的色彩,一点都没褪去。他们依旧是 手握着你职业生命线 的那群人。他们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板着脸只跟你讲规矩,他们会跟你谈“职业发展”、“绩效考核”、“人才培养”,但最终,决定你命运的,还是那一纸公文,那一份批复,那一个 盖了章的红头文件 。而这些,最终都从他们部门流出。
在央企,你还会遇到一些特殊的称呼场景。比如,有的人可能同时兼着好几个职务,有行政职务,有党内职务,还有一些专业技术职务。这时候, 优先称呼其最高行政职务或党内职务 ,是最保险的。比如,对方既是人力资源部经理,又是党支部书记,你叫一声“ X书记 ”,绝对不会错,甚至会显得你政治站位高。毕竟,在央企, 党建 可是天大的事儿,书记的分量往往比行政经理更重。
我见过不少人,就是因为 称呼上的一个“不小心” ,或者 情商没到位 ,硬生生把路走窄了。有新人,自作聪明地想跟老员工套近乎,直接管比自己大几十岁的老同志叫“老王”,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被认为不懂规矩。也有人,对平时客客气气、称兄道弟的领导,到了正式会议上,还在“哥长哥短”地叫着,让领导觉得他“拎不清”,不够专业。
所以,我的经验之谈是,在央企里,对待管人事的人,你需要一套 “组合拳”式的称呼策略 :
- 初识或正式场合,务必使用行政职务或党内职务 ,以示尊重和规矩。
- 相熟后,根据对方的性格、年龄和你们之间的关系,灵活选择“哥/姐”、“老师”等尊称 ,拉近距离,但绝不能过度随意,更不能丧失分寸。
- 注意观察和模仿 ,看你身边的老同事、老前辈是怎么称呼他们的,这往往是当地文化最真实的反映。
- 切勿随意缩写或使用过于口语化的网络称谓 ,比如直接叫“HR小李”,在央企里,这可是大忌,显得你极其不专业,缺乏对组织的敬畏。
说到底,称呼央企管人事的人,绝不仅仅是吐出几个字那么简单。它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它考验着你对 企业文化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拿捏、对权力格局的洞察 。你得明白,在央企,“人”永远是核心,但这个“人”,又被层层规章制度、隐性权力所包裹。那些管人事的人,他们是 体制内齿轮 上的关键一环,他们 掌管着你职业命运走向 的那些细微但关键的环节。
学会正确而得体的称呼他们,不是让你去溜须拍马,而是让你更好地 融入这个复杂的系统 ,展现你的职业素养和情商。毕竟,在央企这艘巨轮上,航行得顺利与否,除了你的能力,往往还取决于你对那些 “冰山之下”潜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而称呼,就是那浮在水面上,最直接、最易被察觉的 第一块试金石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