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好的前上司怎么称呼?从X总到老哥,一文讲透社交智慧

你盯着那个熟悉的头像,手指悬在键盘上,脑子里闪过“李总”、“李哥”、“头儿”,甚至是他那个只有老同事才叫的绰号,最后删删改改,发出去的还是最保险、也最没劲的那个版本:“李总,最近还好吗?”

发完,自己都觉得膈应。明明离职饭都吃了,酒都喝了,掏心窝子的话都说了,怎么一到称呼这儿,又退回去了?这层看不见的墙,到底该不该拆?

一个称呼而已。至于吗?至于。

关系好的前上司怎么称呼?从X总到老哥,一文讲透社交智慧

这背后藏着的,是身份的切换,是距离感的拿捏,更是你对这段关系未来走向的预判。说白了, 关系好的前上司怎么称呼 ,根本就不是个称呼问题,而是个情商和社交直觉的问题。

别再死守那个“总”了,它可能正在杀死你的关系

咱们先聊聊最常见的“X总”。

在职时,这是标配,是权力的符号,是尊重的体现。但你都离职了,人家也不再是你的“总”了。你俩理论上已经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都是江湖儿女,都是“社会人”。

这时候,你一口一个“总”,听起来是什么感觉?

是疏离。是客套。是你还在用过去的身份框架框住现在的关系。

对方可能会礼貌地回应你,但心里可能在想:“这小子/这丫头,跟我这么见外。”几次下来,那点儿当初积累下的情分,就在这“总来总去”中慢慢淡了。人家想拉你进个私人的圈子,一看你这称呼,得,还是算了,别扭。

当然,我不是说一刀切,上来就喊“老王”、“铁柱”。凡事得看人下菜碟。

场景,场景,还是场景!称呼的灵魂在于此

别信那些教你“标准答案”的帖子,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唯一的答案,藏在你和他的具体关系以及你们互动的场景里。

1. 亦师亦友的“领路人”型上司

这种上司,是你的贵人。他带你入行,教你本事,在你犯错时罩着你。离职后,你们的关系更像是师徒,或者忘年交。

这种情况下, “X老师” 往往是个绝佳的过渡。

“老师”这个词,自带一种温情和敬意,但又没有“总”那么强的阶级感。它保留了尊敬,但拉近了心的距离。我有个前上司,大我十几岁,离职后我一直叫他“张老师”,特别自然。他给我介绍资源,帮我分析职业规划,完全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态度。

如果你们关系再进一步,私下里,可以试试去掉姓,直接叫“老师”。当然,这得是你俩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私人交情之后。

2. 年龄相仿的“战友”型上司

你们可能就差个三五岁,上班时一起并肩作战,下班了一起撸串喝酒吐槽客户。他当你的上司,可能就是比你早来了几年。

对于这种,还叫“X总”?那简直是酷刑。

最稳妥的,是 “X哥”或“X姐” 。这是中国社会里最万能、最显亲近的称呼。它模糊了职级,强调了“自己人”的属性。发个微信:“杰哥,最近忙啥呢?”比“周总,近来可好?”那感觉,天差地别。

如果你们铁到一定程度,对方性格也够开朗,直接叫名字,或者你们之间才懂的绰号,那更是关系“硬”的证明。但记住,第一次这么叫,最好是在一个轻松的私下场合,比如微信私聊,而不是在一个有其他前同事的群里。先探探路。

3. 你很欣赏但交情没那么深的“大Boss”

可能他是你的上司的上司,或者公司的核心高层。你很尊敬他,他也对你印象不错,但你们之间确实没太多私交。

这时候,别头铁, “X总” 依然是最安全的选择。

但是,安全不代表就要冰冷。你可以在称呼后面加上更有人情味的表达。

比如:“王总,好久不见,看您朋友圈又去登山了,状态真好!”这个重点就不在称呼了,而在后面的内容。通过关注他的生活,表达你的真诚,同样能维系关系。对于这种级别的“前上司”,维持一个“有印象的、懂事的好下属”形象,比强行拉近关系更有价值。

怎么“无痛”切换称呼?给个小技巧

从“X总”到“X哥”,这个坎儿怎么迈过去?直接改口,会不会太突兀?

给你一招: “借势调侃,顺水推舟”

找个合适的时机,比如他帮你了个小忙,或者你们聊得正开心。你可以半开玩笑地说一句:“嗨,李总,我这都离职了,还总叫您‘总’,感觉太见外了。以后我就斗胆叫您一声李哥了哈!”

你看,你把选择权抛给了对方,但态度又是积极主动的。对方但凡有点情商,99%会笑着说:“害,早该这样了!”

这事儿,就这么成了。

最终,称呼是表象,内核是你的心态

说了这么多,其实 如何称呼关系好的前上司 ,最终还是取决于你如何定位这段关系。

你还把他当成那个手握你绩效生杀大权的上司吗?还是把他看作一个在你职业生涯里值得感恩和继续交往的前辈、朋友?

如果你是后者,那就大胆一点,真诚一点。一个得体的、更亲近的称呼,是你主动打破隔阂、维系这段宝贵人脉的“钥匙”。

职场的人来人往,就像一个个站台。有些人下车了,就真的后会无期。但有些人,哪怕下了车,你们依然可以沿着另一条轨道,继续同行。而那个恰到好处的称呼,就是你们在新轨道上,打的第一声亲切的招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