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乍一看,好像有点儿“小题大做”?不就是个称呼嘛,谁还能在意到这份儿上?可真当你身处其中,或者像我一样,时不时往那些疗养院、康复中心跑一跑,探望故人,你就会发现,这称谓里头,藏着的,可不只是个称呼那么简单,是人与人之间那层无形又坚韧的连接,甚至,是病患对抗疾病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每一个字的选用,都像是往天平上放砝码,一边是冰冷的 专业规章 ,一边是滚烫的 人情温度 ,如何拿捏,简直是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我见过太多的场景,听过太多不同的叫法。有些叫法,一入耳,心头就暖洋洋的,仿佛寒冬里被递来一杯热茶;有些呢,则像尖锐的冰锥,瞬间能刺破人仅剩的 尊严 。疗养院里的人——从护士到医生,从护理员到社工,甚至食堂的大妈和保洁阿姨——他们对病患的称呼,远不止一个简单的符号,它承载着 尊重 、 关怀 、 职业伦理 ,甚至透露着这家机构的 人文底色 。
最常见的,自然是那些带着姓氏的称谓,比如“张奶奶”、“李爷爷”、“王阿姨”、“陈叔叔”。这是一种最稳妥、最普遍、也最能体现 基本尊重 的方式。它不生硬,不越界,恰到好处地保持了 专业距离 ,又传递出一种亲切感。想想看,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可能记不清今天星期几,可能叫不出你的名字,但他一定还记得自己的姓氏,和那个与姓氏一同流传了几十年的“身份”标签。当医护人员带着微笑,轻轻唤一声“李奶奶,该吃药了哦”,或者“王先生,今天感觉怎么样?”那种被“看见”的感觉,对病患来说,弥足珍贵。这不仅仅是听觉上的刺激,更是心理上的一种确认:我依然是“我”,一个有姓有名的人,而不是编号,不是床位,更不是某种 疾病 的附庸。

然而,也有一些称谓,听起来就让人心里不太舒服。比如,偶尔会听见“那个12床的”、“305房的”。在内部沟通,或者紧急情况下,为了效率,这或许可以理解。但在直接面对病患时,如果脱口而出这样的“编号”,那无疑是把人简化成了 冰冷的数字 。想来,没有谁愿意在人生最脆弱的时候,被剥夺掉名字,沦为一个冷冰冰的代号。这背后隐藏着一种 去人性化 的危险,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病患的 个体认同 。试想,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一个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如今躺在病床上,却被唤作“那个糖尿病人”、“脑梗的”,这何其残忍?这岂止是称呼不当,简直是对人格的践踏!
更有甚者,我曾耳闻,极少数不负责任的机构或个人,会直接用 疾病名称 来指代病患——“那个帕金森的”、“高血压的老头儿”。每每听到这类称谓,我都忍不住皱眉,内心涌起一股愤懑。这简直是赤裸裸的 标签化 !它不仅仅是缺乏 人情味 ,更是对 专业精神 的背离。一个人,绝不仅仅是他的疾病。疾病只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他正在经历的困境,而不是他全部的身份。这样的称呼,无疑在病患的心头又增添了一层沉重的 心理负担 ,让他们觉得自己被疾病彻底定义,被社会边缘化。这对于 心理康复 ,尤其是那些长期与病痛搏斗的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然,称谓的选择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会根据病患的年龄、认知状况、入院时间长短以及所在科室的特点而有所调整。对于年幼的患儿,医护人员自然会更倾向于使用充满 爱意 和 呵护 的称呼,比如“小宝贝”、“乖乖”,或者直接唤他们的乳名。这能迅速拉近距离,减轻孩子的恐惧感,营造一个更温馨的 治疗环境 。而在精神科或者一些长期康复机构,如果病患意识清醒,且对某个称谓有明确偏好,那最理想的做法,莫过于 遵从病患本人的意愿 。毕竟, 以人为本 的护理理念,首先就体现在对个体选择的尊重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长期照护中,医护人员与病患之间建立了深厚的 情感联结 ,这时,一些带有 昵称 性质的称谓可能会出现。比如,如果一位老奶奶非常喜欢某个护士,允许护士叫她“王妈妈”,或者护士真心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那这种带有 温情色彩 的称呼,反而能促进 医患关系 的和谐,让疗养院更像一个“家”。但这里头有个非常微妙的边界,需要极其谨慎地把握。过度的亲昵,有时会模糊 专业界限 ,甚至可能让病患感到不适。所以,这需要极高的 情商 和对病患情绪的敏锐洞察力。亲密与尊重,就像天平的两端,永远需要精心地保持平衡。
我个人最推崇的,永远是那种以 姓氏为基础 ,辅以 尊称 的模式。比如“李奶奶”、“王先生”。它既保持了 专业性 ,又兼顾了 人文关怀 。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习惯,它代表着机构对 生命个体的尊重 ,对 病患尊严 的维护。我们都知道,疗养院里的病患,他们可能身体不适,可能行动不便,可能记忆力衰退,但他们依然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他们的过去,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值得被看见,被记住。一个恰当的称谓,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未被世界遗忘,自己依然拥有价值。
说到底,称呼,这件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整个医疗 照护体系 的 温度 与 深度 。它关乎着 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 、 机构的管理理念 ,更直接影响到 病患的心理感受 和 康复进程 。我们应该呼吁,所有在疗养院工作的人,都能在日常的交流中,多一分 用心 ,多一分 思考 ,少一分 随意 ,少一分 麻木 。让每一个称谓,都成为架设在医患之间的一座桥梁,而不是一道疏离的鸿沟。
别小看那一声“您好,王奶奶”,或是“陈先生,早餐准备好了”。它不是冷冰冰的指令,也不是敷衍了事的程式。在那一声声带着 善意 、带着 温度 的呼唤里,蕴含着对一个 生命个体最基本的敬意 ,对一段 脆弱人生最温暖的承载 。它是疗养院里,最不花钱,却最能治愈人心的“良药”;是那些身处病痛深渊的人们,抓住的最后一丝人间温情。我们,作为旁观者,更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理应关注这份“小事”,因为这份“小事”里,藏着一个 文明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最大善意 。它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 人性的光辉 ,都应该被高高擎起,照亮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