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们讲,这事儿,还真不是小题大做。一个称呼而已?不,这背后是情商,是边界感,是你这个人到底会不会来事儿的试金石。尤其是在咱们这种学历稍微卷一点的环境里,你自己是个硕士,然后部门来了个实习的研究生,你怎么叫他/她?这简直是门玄学。
先说最容易 踩雷 的叫法,没有之一: “同学” 。
我知道,我知道,很多人觉得这很亲切啊,他本来就是学生嘛,叫“同学”多自然。打住!你快打住这个危险的想法。你得先搞清楚一个核心问题:你们现在是什么关系?是 同事关系 。哪怕他只是个实习生,一周只来三天,但在办公室这个场域里,你们就是平等的同事。你叫他一声“同学”,尤其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开会、讨论工作的时候,那味道瞬间就变了。

那感觉就像什么呢?就像你在强调:“嘿,看,你还是个学生,我是已经上岸的前辈了。”这里面有一种隐形的、让人极其不舒服的身份差。我亲眼见过一个场面,项目会上,一个刚毕业没两年的硕士,对着一个来实习的博士研究生,一口一个“小同学”,那个博士小哥脸上的表情,简直是精彩纷呈,从错愕到尴尬,最后只剩下一种“行吧,你说了算”的木然。整个会议室的气氛,都因为这俩字变得特别拧巴。
所以,请把 “同学” 、 “小同学” 这类称呼,从你的职场词典里永久删除。除非你们私下关系好到可以一起插科打诨,否则,在工作环境里,这就是个大忌。它暴露的不是你的亲和,而是你的 “学生气” 还没褪干净,潜意识里还在用学校那套论资排辈的逻辑看人。
那第二个雷区呢?直呼其名,连名带姓地喊,比如“张伟,你把那个文件发我一下”。技术上说,这没错。绝对的政治正确,谁也挑不出毛病。但问题是,太生分了。特别是在一个氛围相对融洽的团队里,你这么喊,就像在你们之间砌了一堵墙。除非是在那种等级森严、文化非常严肃的外企或者国企,大家都习惯这么叫,否则你一个硕士,对着一个研究生实习生这么喊,会显得你这个人有点……怎么说呢,冷,或者说,刻意在保持距离。人家可能会想,我是不是哪里得罪你了?
好了,说了半天雷区,那到底该怎么叫?
最稳妥,也最体现你情商的,其实就那么几种,但需要你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火候。
首选,也是最常用的,就是 “小X” (X是对方的姓)。比如人家姓李,你就叫“小李”。这个称呼,简直是中国职场文化的精髓。它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你是前辈,但又带着一种亲近和关照的善意。它不冒犯,不疏远,安全系数极高。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么叫,准没错。对方听着舒服,你也显得老练。
当然,这也分人。如果来的研究生年纪比你还大,比如人家是工作几年再回去读的研,你一个二十五六的硕士,管一个三十岁的研究生叫“小王”,那画面就有点滑稽了。这时候怎么办?动动脑子!你可以直接叫他的名字(去掉姓),比如他叫“李浩然”,你可以叫他“浩然”。这样既显得亲切,又避免了年龄上的尴尬。
还有一种情况,在互联网公司或者一些氛围特别年轻、扁平化的创业公司里,大家可能更习惯直接叫英文名,或者干脆就是名字。这种时候,你就得 察言观色 了。听听别人都怎么叫他?老板怎么叫他?带他的导师怎么叫他?随大流,总不会错。人家团队里都叫他“Kevin”,你非要固执地叫“小陈”,那不是你严谨,是你有点不合群。
说到底,称呼这件事,折射的是你的心态。
你得从心底里把对方当成一个 “准同事” ,而不是一个“来体验生活的学生”。你的硕士学历,在学校里可能是你的光环,但在职场,它只是你入场券上的一行小字。你和那个研究生,本质上都是来这里创造价值、解决问题的。你的优势可能在于比他早来一两年,熟悉业务流程,但这并不构成你可以俯视他的资本。
我特别欣赏一种同事,他们对待实习生,就像对待一个刚入职的新同事。安排工作,会清晰地说明背景、目标和要求;讨论问题,会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哪怕很幼稚;称呼上,自然是尊重又得体。这种人,往往自己的路也会走得更顺。因为他们懂得, 尊重是相互的 ,你今天怎么对待一个初出茅庐的研究生,决定了你未来能建立一个怎样的人际网络。
所以,别再纠结于“硕士怎么称呼研究生”这个标签化的表象问题了。
核心就一个: 把对方当成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专业人士 。
忘掉你们的学历差异,忘掉所谓的“前辈”身份。你就把他当成隔壁工位的王工、李姐,用一种最自然、最舒服的方式去交流。
实在不知道怎么叫,还有一招终极杀手锏,朴实无华但极其有效:直接问。找个机会,比如茶水间碰到了,笑着问一句:“嗨,我怎么称呼你比较方便呀?”你信不信,这一句话,比你琢磨一整天应该叫“小张”还是“张工”要强一百倍。它直接把选择权和尊重,都交给了对方。
这,才是真正的职场智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