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东西的游客怎么称呼?从“行走的钱包”到“文创控”的演变

你问我, 购买东西的游客怎么称呼 ?嘿,这问题可真有点意思了。这可不是一个词儿就能简单概括的。在我这行干了这么多年,见的多了,这称呼啊,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时代变迁史,里面藏着鄙视链,也藏着生意经。

十几年前,我们管他们叫什么?

直白点,叫 “行走的钱包”

购买东西的游客怎么称呼?从“行走的钱包”到“文创控”的演变

这词儿,自带一股子江湖气,有点不屑,又有点……垂涎。你想想那个画面:一辆大巴车门一开,乌泱泱下来一群人,眼神里带着对陌生环境的一丝迷茫和对购物清单的万分坚定。他们不问这东西有什么文化内涵,不关心设计师是谁,直奔主题——“这个多少钱?”“那个有折扣吗?”“能用支付宝吗?”声音洪亮,动作麻利,所到之处,货架仿佛被蝗虫过境。

那时候,尤其是在那些奢侈品店、药妆店门口,导游们手里的小旗子一挥,他们就跟听到冲锋号似的,一拥而入。那战斗力,啧啧,你都分不清他们是来旅游的,还是来上货的。我们私底下,就管这种团队叫 “扫货团” 。这称呼,形象不?一个“扫”字,把那种不假思索、席卷一切的购买力给描绘得淋漓尽致。对商家来说,他们是上帝,是财神爷;但对我们这些旁观者,或者说,自诩为“深度游”的旅人来说,他们更像是一种奇特的景观。

但时代变了,不是吗?

现在你再用“行走的钱包”去形容所有人,那可就太老土,也太不准确了。

你看现在,尤其是在那些古城的小巷子里,在那些独立设计师的店铺里,在那些藏在犄角旮旯里的美术馆商店里,你看到的是另一群人。他们可能背着帆布包,戴着耳机,一个人或者两三好友,安安静静地逛。他们会拿起一个手工捏制的陶杯,对着光看上半天,会跟店主聊这个图案背后的灵感来源,会为了一张印刷精美的明信片而欣喜。

这些人,你叫他“扫货团”?他能跟你急。

我们现在更愿意称呼他们为 “文创控” 或者 “体验派”

他们买的,早就不再是那个LV包包或者电饭煲了。他们买的是什么?是故事,是设计,是独一无二,是“我来过这里,并且带走了一片属于这里的记忆”。他们买一个冰箱贴,可能不是因为它便宜,而是因为上面画的那个丑萌的城市吉祥物让他们会心一笑。他们买一条手染的丝巾,是因为他们刚刚就在隔壁的作坊里,亲眼看到了染料在布匹上慢慢晕开的过程。

这种消费,带着一种情感的温度。 购买东西的游客怎么称呼 ?对于这群人来说,购买本身就是旅行体验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他们不是在“花钱”,而是在“收藏”。收藏一段时光,收藏一种审美。

当然,江湖永远有江湖的规矩。有精明的买家,就必然有……怎么说呢,相对单纯的消费者。

在一些旅游景点,特别是那些专门“服务”游客的购物街,还流传着一些更“内部”的黑话。比如,对于那些特别容易被忽悠,花大价钱买下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同款“地方特产”的游客,一些不厚道的导购私底下会叫他们 “韭菜” ,或者说得更难听点, “待宰的羔羊” 。这个称呼当然是上不了台面的,充满了剥削者的傲慢。

还有一种,叫 “人情消费者” 。他们买东西,不是因为自己真的需要,而是因为导游一路上讲故事、拉家常,把气氛烘托到那了,不买点东西好像就对不起人家的热情服务。你看他在那掏钱的时候,脸上那表情,一半是盛情难却,一半是钱包滴血。这种购买,买的不是商品,是人情世故。

所以你看, 购买东西的游客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它取决于你看待他们的视角。

你是商家,他们就是 “金主爸爸” ,是流动的KPI。

你是文化研究者,他们就是不同消费主义阶段的活体样本。

你是一个冷眼旁观的本地人,他们可能就是一群吵闹的、贡献了GDP但打扰了你清静的 “外地人”

而对我来说,我更愿意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人。

我见过一个大叔,在玉器店里,对着一块成色并不算顶级的玉佩,跟卖家砍了半天价。最后成交时,他小心翼翼地把玉佩包好,揣进怀里,嘴里念叨着:“这下我老婆该高兴了。”那一刻,他不是什么“扫货的”,他就是一个想给爱人带回礼物的丈夫。

我也见过一个年轻的女孩,在一家旧书店里,淘到一本作者已经不出名的小说。她付款的时候,眼睛里闪着光,对老板说:“我找了这本书好久了!”那一刻,她也不是什么“文创控”,她只是一个找到了精神慰藉的灵魂。

所以,称呼只是一个标签,一个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和归类的标签。但标签之下,是每一个游客带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欲望、自己的预算,在旅途中,试图通过“购买”这个行为,与一个陌生的地方建立某种联系。

他们买走的,或许是一块石头,一瓶辣酱,一件T恤,但他们真正想留下的,是对这段旅程的证明。

下次,当你在景区看到一个提着大包小包的游客,先别急着在心里给他贴上一个标签。或许可以多看一眼他脸上的表情,是完成任务式的疲惫,还是满载而归的喜悦?

因为那个表情,可能比任何称呼都更接近真相。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