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啊,真不是一句“先生”“兄台”就能糊弄过去的。你以为古代科举考上了,就万事大吉,等着穿官服领俸禄了?天真!从你中举那刻起,你就掉进了一个由称呼编织成的巨大名利场,一张无形的网。怎么称呼人,别人怎么称呼你,这里面的水,深得能淹死人。这不仅仅是礼貌,这是 身份的确认、前途的预判,甚至是一场不动声色的权力博弈 。
咱们先从最基础的说起,一个读书人,考了个 秀才 ,在家乡那也算是有头有脸了。但也就那样,大家见了他,客气点叫声“相公”,或者直接叫“X秀才”。这里头,尊重有,但敬畏,还差得远。
可一旦他中了 举人 ,我的天,那就不一样了。范进中举,为什么疯了?因为那一瞬间,他从一个被人瞧不起的穷酸,一跃成为了“老爷”。对,你没听错,就是 举人老爷 。这个“老爷”可不是随便叫的。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地方官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因为他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见官不跪。乡里乡亲的,见了面,那腰得弯下去,嘴里甜甜地喊一声“张老爷”“李老爷”,充满了敬畏和巴结。这声“老爷”,是身份的第一个质变,是通往官场的第一块敲门砖,硬得很!

但这只是个开始。真正的“称呼大乱斗”,是在京城。
你想想那个场景:全国的举人精英,跑到京城参加会试。考上了,叫 贡士 。再经过殿试,那就是 进士 了。这些人,可就不是“举人老爷”能概括的了。他们是天子门生,是未来的朝廷栋梁,是真正的 “准官员” 。
这时候,你怎么称呼他们?
直接叫名字?那是大不敬,除非你是他爹或者皇上。叫“X贡士”?太生分,显得你没眼力见。这个时候,一门叫做“预为称呼”的玄学就登场了。
什么意思呢?就是 提前用他未来可能担任的官职来称呼他 。这简直是一场赌博,赌的是眼光,赌的是人情。
比如,一个新科进士,如果才华横溢,文章写得漂亮,最有可能被点为翰林。翰林院是干嘛的?修史、起草诏书,是天子近臣,未来的内阁大学士,宰相,都从这儿出来。所以,对着这么一位前途无量的年轻人,你千万不能叫他“X进士”。得叫什么?叫 “太史公” 或者 “X太史” 。
“太史”,那是汉代司马迁的官职,后来泛指翰林院的史官。你这么一叫,等于在说:“我看好你哦,你将来必定是入翰林、掌文柄的大人物!”对方听了,心里能不乐开花?瞬间就把你引为知己。这一声“太史”,比送一百两银子都管用。
再比如,有些进士可能不会进翰林,而是直接被分到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去实习,当个主事、郎中什么的。对于这样的人,尤其是那些看起来稳重干练、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更高明的称呼就来了—— “部堂” 。
“部堂”本来是对尚书、侍郎这种部门高级长官的尊称。你对着一个刚考上、还没分配工作的“准官员”叫“X部堂”,这马屁拍的,简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不仅仅是夸奖,这是一种投资。你今天叫他一声“部堂”,等他日后真的坐到了那个位置上,能忘了你这份“知遇之恩”?
这种称呼的艺术,简直就是一门 “社会期货学” 。
当然,这里面也有风险。你把一个明明才学平平,可能会被外放当县令的人,硬是吹成“太史”“部堂”,那就不叫吹捧,那叫捧杀,是讽刺。对方不傻,听得出来,心里指不定怎么骂你呢。所以,这其中的分寸拿捏,全靠一双火眼金睛和对官场潜规则的洞悉。
除了这种“预判未来”的叫法,还有一种是根据他当下的荣耀来称呼。
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这三位,那更是天之骄子。尤其是状元,走在街上,那就是最亮的星。人们会毕恭毕敬地称呼他为 “状元公” ,这个“公”字,分量极重,几乎等同于对王公贵族的尊称了。
而对于那些已经有了功名,却暂时没有官位,在家等候吏部分配的 候补官员 来说,他们的称呼就有点尴尬了。他们是官,但又没实权。别人称呼他们,往往会用他们可能要去的那个地方的官职来叫。比如,吏部已经给他指派了要去浙江某县当县令,只是还没正式上任。那大家就会叫他“X父母”或者“X县尊”。这既是尊重,也是一种提醒和期许。当然,这里面也透着一股子悬而未决的酸楚味道。毕竟,候补候补,谁知道要候到哪年哪月呢?
所以你看,这哪是简简单单的打招呼啊?
一个称呼,背后是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对于那些“备选的官”来说,别人怎么称呼他,是他观察自己社会地位的一面镜子。从“相公”到“老爷”,再到“太史”“部堂”,每一步都是身份的跃迁。而对于旁观者来说,怎么称呼这些“潜力股”,则是一场精心计算的社交投资。
叫对了,一步登天,你可能就为自己未来的仕途铺下了一块关键的垫脚石。
叫错了……轻则被人笑话没见识,重则得罪了一个未来的朝中大员,给你穿一辈子小鞋都说不定。
这套复杂的称呼体系,就像古代官场的一套密码。它告诉我们,那个世界里,一个人的名字远没有他的头衔重要,一个人的现在也远没有他可能的未来重要。每一个字眼,都闪烁着权力的光芒,也充满了人性的算计。真真是,一开口,便知你的段位高低。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