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翻开那些泛黄的古籍,或者偶然瞥见一部老旧的影视剧,总有一个身影会不经意间跃入我的眼帘——她,穿着素朴,面容慈祥,怀里通常抱着一个并非亲生的婴孩。那便是我们常说的“奶妈”。可“奶妈”这个称呼,总觉得太笼统了些,古时候对这些扮演着母亲替身角色的女性,难道就只有这一种叫法吗?这问题,像一颗小小的石子,在我心湖里激起了涟漪,让我忍不住想深挖一番。
当然不只!你若问我最直接、最普遍的,那便是“ 乳母 ”和“ 奶妈 ”了,这两个词儿,可以说是最直白,也最常用。乳,是哺育的乳;妈,是母亲的妈。多形象啊!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甚至不同的阶层,这些称谓都悄悄地染上了不一样的色彩,背后藏着的情感和地位,更是千差万缕,让人感慨万千。
你有没有想过,“乳母”听起来就比“奶妈”要更书面、更正式一些,对吧?它带着一种规训感,一份职业的庄重。在宫廷里,或者那些侯门深宅,提到为少爷小姐们哺乳的妇人,多半是称作 乳母 的。她们不仅仅是喂奶的机器,很多时候,还是孩子们童年最早的玩伴、启蒙的老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她们的身份地位都跟着主子水涨船高。我总在想,那些深宫里的 乳母 ,她们的心境该是多么复杂啊!亲生的孩子可能在千里之外忍饥挨饿,自己却要用那满腔的乳汁,去滋养另一个富贵人家的骨肉。那是一种怎样的拧巴,怎样的撕裂?

再来说说“ 奶妈 ”,这个词就显得亲切、生活化得多,好像带着一股子家常的烟火气。它更像是民间百姓口耳相传的叫法,甚至带着一丝孩童的呢喃。你看,当一个孩子蹒跚学步,第一次模糊地叫出“奶妈”的时候,那声音里是不是饱含着某种原始的依恋?它不像“乳母”那样清冷,而是暖洋洋的,像是炉火边的一碗热汤,暖人心脾。但这份亲近,是不是也暗示着她们在社会地位上的某种下位,一种更容易被忽视的,或者说,更容易被“用完就丢”的悲哀呢?我常常觉得,称谓里,藏着太多我们不曾细究的人情冷暖。
而往深里探,古人对奶妈的称呼简直是百花齐放。有些地方,特别是北方,会称呼她们为“ 嬷嬷 ”。这“嬷嬷”听着就带着一股子老辈人的味道,似乎不仅是喂奶,还兼具着看护、教养的职责,仿佛是家中除了主母之外,另一位能说得上话、管得了事的长辈。特别是在清朝,宫廷里的乳母和一些上了年纪、经验丰富的女官,都被尊称为 嬷嬷 。你看,《红楼梦》里,贾母身边就有许多老嬷嬷,她们虽然不是直接的乳母,但她们的职责,与奶妈那种贴身服侍、照料起居的功能是相通的,都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存在。
还有一些更古老的称呼,比如“ 乳媪 ”。“媪”字,古意指老年妇女,因此“乳媪”便指上了年纪的乳母,这其中,或许包含了对她们经验和阅历的尊重。但同时,它又带着一种老年人的衰颓感,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她们的青春和活力,都已消磨在了别人的孩子身上。这词儿一出来,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一个满头银丝的老妇人,她或许还保留着乳母的身份,却更多地承担起了教育和陪伴的角色,成了孩子生命中一道抹不去的印记。
在某些文献记载中,甚至会出现“ 姆 ”这个字。“姆”本身是古代教导妇女的官职,后来也引申为负责教养儿童的女官或保姆。所以,当奶妈不仅仅是喂奶,还要承担起教导礼仪、规范言行的重责时,称她们为“ 姆 ”也就不奇怪了。这无疑抬高了奶妈的地位,让她们从单纯的生理供给者,上升到了精神引导者的层面。试想,一个贵族家的孩子,从小不仅有乳母喂养,更有 姆 的教导,这孩子的教养,自然与寻常百姓家的孩子拉开了距离。
我个人最喜欢,也觉得最有温度的,或许是“ 阿母 ”或者“ 养娘 ”这样的称呼。尤其是“ 阿母 ”,带着一种亲昵,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依赖。这常常发生在那些感情深厚的例子里,孩子是真的把奶妈当成了自己的半个母亲。想想看,一个懵懂的孩子,睁眼看到的第一张脸,就是奶妈的,听到第一个声音,也是奶妈的温柔哼唱。这份先入为主的陪伴,这份朝夕相处的情谊,又岂是血缘能完全取代的?很多历史人物,比如康熙皇帝的奶妈,就得到了皇帝一生的敬重和爱戴,康熙甚至亲切地称她为“ 阿母 ”。这份超越阶级的、真挚的情感,是历史长河中少有的温情瞬间,也让我看到了人性中,那些不被世俗所限的美好。
然而,我们也不能一味地美化这种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奶妈的出现,折射出的是古代社会深刻的 阶级差异 和 女性地位的无奈 。一个女人,只有在走投无路、生活所迫的时候,才会选择抛下亲生骨肉,去给别人哺乳。那份心酸,那份对自家孩子的愧疚与思念,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她们的生命,就像两根被强行扯开的藤蔓,一头扎在别人的家里,一头却在远方枯萎着自己的亲情。这种 社会角色的复杂性 和 身份认同的矛盾 ,才真正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有时候,我会想象那些奶妈的生活画面:清晨,天还没亮,她就得小心翼翼地起床,生怕吵醒了屋里的小主子。然后,温一壶热水,轻柔地给孩子擦洗。待到小主子醒来,她便抱起孩子,让温热的乳汁滋养着另一个生命。她的眼神里,或许有疲惫,或许有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母性光辉。而到了夜晚,当一切喧嚣归于平静,她可能会独自坐在窗边,遥望着家的方向,默默地流下思念亲子的泪水。那份 情感的挣扎 ,那份 身不由己的付出 ,简直是穿透了历史的尘埃,直击我的内心。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和医学观念的进步, 乳母 这一职业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现代化的育儿方式。但即便如此,当我们回望历史,这些形形色色的称谓,无声地诉说着那些曾经存在的、鲜活的生命。它们是历史的注脚,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更是人性光辉与挣扎的见证。 奶妈 , 乳母 , 嬷嬷 , 乳媪 , 姆 , 阿母 ,每一个称呼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女人沉甸甸的人生,一段不容忽视的历史,以及一种复杂交织的人际关系。它们不是冷冰冰的词汇,而是一串串带着体温、带着故事的音符,在历史的长廊里回响,提醒着我们,去感受那份深沉而又无奈的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