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说这事儿,看起来芝麻绿豆点儿大,可真到了村里头,新书记往那儿一坐,你第一声怎么叫出口,这学问可就大了去了。我见过的场面,那真是五花八门,有叫得熨帖入心的,也有叫得人家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更有甚者,一句没叫对,往后的事儿就感觉有点膈应。这可不是小事,是咱们乡亲们跟村里“大当家”的第一次正式交锋啊,这头炮打得响不响,直接关系着你在人家心里的第一印象,甚至往后日子里,你办事儿,人家是不是给你个笑脸,都说不好呢。
记得前两年,隔壁老王家的小子,大学毕业回来,一股子城里人的冲劲儿,新来的村支书姓李,是个外地调来的年轻干部。小王呢,人是热心肠,可嘴巴有点“不着调”。头回在村口碰见李书记,他大大咧咧地就喊了声:“李哥!” 你猜怎么着?李书记当时脸上那表情,就跟吞了只苍蝇似的,僵硬得很。后来听说,这小李书记啊,才刚过而立之年,心里正想着怎么在村里立威信呢,这声“李哥”一叫,直接把他“叫”成了兄弟伙,少了那股子领导的威严劲儿,你说他心里能舒服吗?后来小王想办点什么事儿,总觉得李书记对他爱搭不理的,估计,那声“李哥”的“余威”还在呢。你说这亏吃得冤不冤?
所以啊,这 称呼 ,它不是简单的发音,它背后承载着 尊重、等级、亲疏 ,甚至是 一种无形的权力确认 。尤其是在咱们这片土地上,村里头,那人情世故,比城里头复杂多了,也敏感多了。一个 新上任 的 村支部书记 ,他(她)初来乍到,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村里的门道,建立自己的权威。这时候,你一声恰如其分的 称呼 ,就是对这份权威最直接、最体面的认可。

那么,咱们细说起来,究竟 怎么称呼 才算是“得体”呢?
最保险、最标准,也最不会出错的,当然是 “书记” 。或者,更正式一点, “某书记” ,比如 “王书记” , “张书记” 。这是一种 职衔称呼 ,代表着你对对方职务的认可和应有的尊重。无论你心里对这位新书记是持观望态度,还是满心期待,亦或是带着那么点儿怀疑,一句 “书记好!” ,总是没错的。这就像一块四平八稳的基石,无论上头盖什么房子,它都能稳稳当当。特别是在正式场合,比如村委会开会,或者书记在台上讲话的时候,你底下人要汇报工作或者提问,这 “王书记” 三个字,就是 最稳妥、最官方 的选择。它没有多余的感情色彩,就是 公事公办的尊重 。
但话说回来,咱们村里人,又不是活在新闻联播里,总不能天天板着脸,只喊“书记”吧?时间长了,人与人之间总要有点温度。于是, “某主任” 或者 “某队长” 这类称呼,有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冒出来,尤其是一些年纪大的老乡,他们习惯了以前的叫法。这其实是个小“陷阱”——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是两个不同的职务,虽然经常是“一肩挑”,但 村支部书记 才是 村里的核心领导 。如果你把书记叫成了主任,在某些场合,尤其是在有其他干部在场的时候,书记心里可能会有点不舒服,觉得你 “拎不清” 。所以,哪怕知道他(她)兼任主任,最好还是直呼 “书记” ,或者 “某书记” 。这既显得你懂规矩,又避免了可能的尴尬。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 “同志” 。这词儿,带着浓厚的年代感,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太常见了。但在党内, “同志” 依然是 最正式、最平等的称呼 。如果你本身也是党员,或者是在一些较为严肃的党内活动中,喊一声 “某某同志” ,那绝对是 政治正确,无可挑剔 。它体现的是 党性原则 ,强调的是 共同的理想信念 。但是,如果是在村头大槐树下唠嗑,或者是在田埂上打招呼,你突然冒出一句 “李同志” ,那听起来就有点怪异,甚至可能让对方觉得你是在 “端着” ,或者 “耍官腔” 。所以,这 “同志” 的用法,得 看准场合 。
至于那些带着 亲属色彩 的称呼,比如 “大爷”、“叔”、“婶子”、“哥”、“姐” 什么的,那就更是要 谨慎中的谨慎,小心中的小心 了。如果这位新书记本来就是本村人,跟你家沾亲带故,又或者比你年长许多,平时关系又很亲近,那 “王叔”、“张大爷” 这样的叫法,倒也未尝不可。它体现的是一种 血缘上的亲近和家族内的尊重 。然而,这有一个 大前提 ——就是对方 必须已经接受并认可 你这样的叫法。你不能第一次见面就自来熟地叫人家“叔”或“姐”,哪怕对方看起来真的像你叔叔阿姨。人家毕竟是 村里的“一把手” ,你这样一叫,可能就 把那层领导的“距离感”给一下子拉没了 ,让人家在开展工作时,心里总觉得少了一分威严。尤其是在公开场合,这样亲昵的称呼,更要 慎之又慎 。因为这不光是你个人的事儿,它会 影响到其他村民对书记的看法 ,甚至可能引来 “拉关系走后门” 的嫌疑。
我个人有个 小窍门 ,如果你实在拿不准,那就 先观察、再模仿 。刚开始几天,新书记来村里视察,或者和大家见面的时候,你先别急着开口。竖起耳朵听听,村里那些 老资格、有威望的老党员、老村长们 都是怎么叫的?他们一般都比较 “懂行” ,也知道怎么叫最合适。如果大家都叫 “王书记” ,那你就跟着叫 “王书记” ;如果书记主动跟大家说 “以后大家就叫我老王吧” ,甚至主动给大家递烟、发糖,摆出一副 亲民、接地气 的姿态,那说明人家 愿意拉近距离 ,这时候你再叫 “老王” ,或者 “王哥” ,就显得 顺水推舟,情商在线 了。这就像是在 摸鱼 ,不能一竿子扎到底,得 慢慢试探,感受水温 。
其实,这 称呼的背后 ,折射的是 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尤其是在咱们农村, “面子” 这东西,比天都大。新书记上任,他(她)要树立威信,要打开局面,你的一声 称呼 ,就是在给他(她) “添柴加火” ,或者 “泼冷水”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想想看,当一个新书记意气风发地走马上任,渴望获得大家认可的时候,你的一句 尊敬而得体 的 “某书记” ,听在人家耳里,那得多熨帖啊!它代表了 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哪怕只是表面上的。这会给新书记一个 积极的信号 ,觉得这个村子 规矩懂礼,容易开展工作 。反之,如果称呼混乱,甚至带着轻佻,那无形中就 给书记的工作添堵,也给自己留下了隐患 。
所以,朋友们,下次再遇见 新上任的村支部书记 ,别只顾着热情,脑子里可得 多转几个弯儿 。 “某书记” 这三个字,永远是 你的第一选择,也是最稳当的选择 。等到时间长了,彼此熟悉了,关系也建立起来了,再根据实际情况, “升级”或者“调整” 称呼,那才叫 活学活用,真正的人情练达 。记住,这小小的一声 称呼 ,往往能 四两拨千斤 ,让你在村里的人际交往中, 少走弯路,多得一份顺遂 。这可真是 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 啊,咱们得 好好琢磨,用心体会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