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我在那遥远的 民国 岁月里,我的 闺蜜 会如何唤我,思绪便如同一卷泛黄的画轴,徐徐展开,带着檀木的沉香,与几许丁香的幽怨。那绝不是今日这般随口而出的“亲爱的”或是“宝贝儿”,也非社交媒体上泛滥的“小姐姐”。不,那时的 姐妹情深 ,是浸润了诗词歌赋的,是沾染了大家闺秀的矜持与小家碧玉的婉约的,更是私密的,带着只有彼此才懂的暖意。每每想到此,我心头总会涌起一种奇异的冲动,仿佛真能穿越回去,去感受那份独有的 风雅 与含蓄。
想象一下吧,我呀,若生在那时,兴许是个在教会女校读书的新派女子,或是在深宅大院里绣花品茗的大家闺秀。我的 闺蜜 ,定是与我性情相投,品味一致。我们手挽着手,行走在梧桐树影斑驳的霞飞路上,或是依偎在雕花窗棂下,细数着小小的女儿心事。彼时, 称呼 绝非草率之事。初相识时,大约会规规矩矩地唤一声“X小姐”吧?抑或是,若在同窗之间,则以“X同学”相称,带着点儿新思潮的锐气。但情谊一旦渐深,跨越了那层薄薄的礼仪屏障,真正的 昵称 便开始在 私语 中萌芽了。
我总觉得,那时的 闺蜜 ,对待彼此的 称呼 ,像对待一件珍贵的私物,要反复摩挲,细细把玩。比如,我的 闺蜜 若唤我“阿菀”,这个“阿”字,多么富有江南水乡的温情啊,轻声一唤,便能将我心里所有的柔软都勾出来。它比直呼其名少了一分生硬,多了一分依恋,好似氤氲着雨巷的青石板路,透着吴侬软语的黏腻。再或,她会根据我的姓氏,唤我“林家妹妹”、“陈府姐姐”,这不仅是对血缘身份的认可,更在无形中划定了一个亲密的圈子,外人听了,自能感受到那份牢不可破的 情谊 。这不单单是 称呼 ,更是一种宣告,宣告着“我们是彼此的”。

细究起来, 民国 的 闺蜜 之间的 昵称 ,常常透露着些许文人墨客的雅趣。比如,她若觉得我性情淡雅如菊,便可能唤我“菊卿”;若觉得我聪慧过人,亦可唤作“慧卿”;甚至,若我爱穿旗袍,身姿窈窕,她大抵会打趣地唤我“小曼”(虽然这容易和陆小曼混淆,但我相信她们总有办法区分的),带着几分俏皮,几分赞赏。这“卿”字,更是旧时文人对心爱之人的雅称,用在 闺蜜 之间,便又多了份心照不宣的 姐妹情深 。想象她,眉眼弯弯,轻启朱唇,唤我一声“菀卿”,我定会回眸一笑,那份默契,便在眼波流转间尽数传递。这种 风雅 ,现代人怕是很难体会了。
当然,除了这种文雅的 称呼 ,还有更生活化、更具烟火气的。譬如,若我爱吃甜食,她可能会唤我“蜜糖儿”;若我爱赖床,说不定便成了“小懒虫”。这些 昵称 ,往往带着些许戏谑,却又充满溺爱,是旁人不懂的,只有我和她才能会心一笑的 私语 。它们是我们在无数个午后,围炉而坐,分享秘密,共读诗书时,无意间生发出来的。每一个字眼,都像一枚小小的标签,贴在我的灵魂深处,记录着我们的故事,我们的笑声,乃至我们的眼泪。那种带着个人色彩、只有彼此才懂的专属 称呼 ,是 旧时光 里最美好的信物。
若我的 闺蜜 是思想开放、见过世面的新女性,或许她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给我取一个洋气的小名,比如“莉莉”、“玛丽”之类的,但通常会加上姓氏,以示尊重又亲昵,如“林莉莉”或“陈玛丽”。这其中,便又蕴含着 民国 时期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韵味。彼时的女性,不再是深锁闺中的金丝雀,她们走出国门,接受新教育,学习新知识。这些新思想,自然也会渗透到她们的 情谊 表达之中。但即便如此,那份骨子里的东方含蓄与温婉,仍会使得这些洋名,也带着一层淡淡的,不那么张扬的温柔。
说起来,我个人最偏爱那种带着一点点古意的 称呼 ,像是从《红楼梦》里走出来的,又或是《金粉世家》里那些锦衣玉食的姑娘们会用的。我总觉得,那样的 称呼 ,饱含着岁月沉淀下来的醇厚,又透着一丝不为人知的 私语 。比如,“林妹妹”式的心疼,或者“二姐姐”式的亲近,既有辈分上的尊重,又不失 姐妹情深 的自然流露。她若唤我一声“好姐姐”,或带点撒娇意味的“我的姐姐”,我的心便会立刻软成一滩春水。那不仅仅是 称呼 ,那是在唤我的心,唤我们共同的回忆,唤那些只有彼此才懂的默契。
甚至,有时我们的 称呼 是无声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便能传达千言万语。在人群熙攘的茶楼里,她只需轻轻一瞥,我便知道她想说什么。那份无需言语的懂得,才是 闺蜜 之间最深沉的联结。而当我们需要言语时,那些 称呼 ,便成了我们情感的密码,只有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打开彼此心扉最柔软的那个角落。那时的 称呼 ,是带着呼吸的,带着温度的,带着唇齿间的轻声细语,而不是冰冷的符号。
所以,若我的 闺蜜 生在 民国 ,她定会依据我的性情、出身、喜好,甚至是我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为我量身定制一个,或两个,甚至更多专属的 昵称 。这些 昵称 ,不会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我们的成长,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演变,愈发贴合我们深厚的 情谊 。从初见的“X小姐”,到相知的“阿菀”,再到 姐妹情深 的“菀卿”或是“我的姐姐”,每一个 称呼 ,都是我们友情旅程中的一个印记,一枚枚闪光的勋章。
回望 旧时光 ,那些 称呼 就像是 民国 风情画卷里不可或缺的一笔。它们没有现代社会的直接与功利,反而多了几分迂回的雅致,几分不言而喻的默契。在那些旗袍摇曳、书香弥漫的日子里, 闺蜜 间的 称呼 ,绝不仅仅是音节的组合,它是情感的载体,是 私语 的密码,是 姐妹情深 的见证,更是我对那段 旧时光 ,最 风雅 、最浪漫的遐想。这份探寻,让我更加笃信,真正的友情,即便跨越百年时空,也依然能找到最妥帖、最温暖的 称呼 ,来维系彼此间的 情谊 。而我,心甘情愿沉醉在这份想象之中,期盼着能被她一声轻唤,将我从尘世的喧嚣中唤回,回到那个 民国 的梦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