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那个瞬间,你知道吧,空气里凝固着零点五秒的尴尬。对方张了张嘴,吐出一个……完全错误的音节来 称呼 我。那个音节,像一颗蹩脚的石子,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我心湖最平静的那块水面上,涟漪一圈圈荡开,全是“呃……”。
我脸上的肌肉组合一定很精彩,试图在“没关系”的宽容和“你是不是聋”的质疑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这真的比解一道高数题还难。
怎么称呼我叫什么名字 ,这个问题,从来就不是一句简单的问答。它是一场社交的探戈,是一次人际关系的化学实验,更是一个人对我,这个独立个体,最基本的 尊重 试探。

你可能会说,一个 称呼 而已,至于吗?
至于。太至于了。
我的 名字 ,那两个字,是我爸在一个翻烂了的字典里,用红笔圈了三天三夜才定下来的。据说那天阳光特别好,他觉得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念出来的时候,舌尖会有一种奇妙的触感,仿佛能看到未来的某种光景。这里面,藏着一个家庭最朴素的期望,藏着某种他们理解的,关于“美”与“力量”的全部想象。它不是一个代号,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替换的标签,它是我的第一个身份烙印,从我哇哇坠地开始,就焊死在我身上了。
所以,当有人把它念错,或者干脆用“哎,那个谁”来替代时,那种感觉,不只是被忽视。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抹除。就好像,我过往的所有人生,我父母赋予我的那些期许,我为了让这个 名字 变得有意义而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在那一刻,被轻轻地……归零了。
真的,我见过太多关于 称呼 的翻车现场了。
在职场,这简直就是一门玄学。刚进公司,面对一堆英文名,John、Mary、Kevin、Cici……你得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脸和 名字 对上号。叫错了,轻则收获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重则可能在对方心里,你的“不专业”标签已经贴得死死的了。最要命的是那种,叫你中文 名字 吧,显得生分;叫你英文名吧,你又觉得那层皮囊下的自己有点陌生。于是,很多人就在“王工”和“Kevin”之间反复横跳,试图找到一个最安全的 称呼 方式。
而我,我真的受不了那种自作主张给我起绰号的人。
小名,那是另一个江湖了。那是专属通行证,是亲密关系的糖衣炮弹。我妈叫我“囡囡”,我发小叫我“石头”,那是因为我们之间有共同的回忆作为土壤,这个 称呼 才能开出花来。它是有温度的,有故事的。但一个刚认识两天的人,仅仅因为我的 名字 里有个“伟”字,就自来熟地叫我“大伟”,我真的会当场表演瞳孔地震。
你是谁啊?我们很熟吗?你凭什么用这种带着“哥俩好”陈腐气息的 称…呼 来定义我?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不对等。他单方面地,用一个他认为“亲切”的 称呼 ,试图迅速拉近我们的关系,或者说,把我拉到他预设的社交舒适区里。而我,连拒绝的余地都没有。
所以, 怎么称呼我叫什么名字 ?
这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绝不是上来就问:“你叫啥?”
那太生硬了,像审户口。
也不是小心翼翼到:“请问阁下芳名?”
大哥,我们不是在拍古装剧。
我最欣赏的方式,是一种带着好奇和真诚的询问。比如:“你好,我是XXX,很高兴认识你。之后怎么 称呼 你比较方便?”
看,重点是“方便”这两个字。
它把选择权交还给了我。我可以告诉你我的全名,我的常用昵称,或者一个我希望你在特定场合使用的英文名。这个小小的举动,传递的信息是:我 尊重 你, 尊重 你的个人意愿,我把你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这感觉,简直不要太好。
有时候,一个 名字 真的会成为一个人的盔甲,或者软肋。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的 名字 非常生僻,两个字里包含了三个不常见的汉字。从小到大,从点名册到成绩单,她的 名字 几乎就没被完整地念对过。每一次,老师念到她那里,都会卡壳,然后全班同学的目光“唰”地一下聚焦在她身上。她说,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公开处刑。久而久之,她变得特别不爱自我介绍,甚至有点社交恐惧。她的 名字 ,本该是父母送给她的诗,却成了她成长路上无形的枷锁。
她后来告诉我,她最感动的瞬间,是一个新同事,在第一次听到她的 名字 后,默默拿出手机,查了每一个字的读音和含义,然后特别认真地对她说:“你的 名字 真好听,是‘XX’和‘XX’,对吗?”
她说,那一刻,她差点哭出来。
因为,她终于不再是一个“奇怪的符号”,而是一个被认真看见的,活生生的人。
所以你看, 怎么称呼我叫什么名字 ,它真的不是一件小事。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人与人之间那扇最重要的大门。用对了,门开了,阳光照进来,一切都好说。用错了,那扇门“哐当”一声关上,可能就再也打不开了。
它关乎 尊重 ,关乎边界感,关乎一个人是否愿意花那三秒钟的时间,去记住另一个灵魂的独特坐标。
下次,当你想要 称呼 一个人的时候,不妨多想一秒。你的这份认真,或许,就是对方一天中,收到的最温暖的善意。
而我,当有人再次念对我那个并不算大众的 名字 ,并且眼神里带着确认和 尊重 时,我还是会觉得,我爸当年翻烂的那本字典,和我此刻心里的这点暖意,都值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