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大学毕业典礼上,阳光透过礼堂巨大的玻璃窗,把每个人的脸庞都镀上了一层金边,那是一种告别,更是一种全新的开始。我们这些所谓“ 优秀毕业生 ”们,手捧着沉甸甸的奖状,心里五味杂陈。前一秒,我们还是校园里最老的“学生”,下一秒,就成了所谓的“校友”,甚至,要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去面对那些曾经追在我们身后喊“学长学姐”的后辈们。这时候,一个极其日常却又充满考量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了:我们这些 优秀毕业生怎么称呼学生 ?这可不是随便脱口而出的一个称谓那么简单,里头藏着大学问,讲究的是 情商 、是 尊重 ,更是你骨子里流淌的 传承 意识。
我常常在想,那个身份转换的瞬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瞬间就成了“前辈高人”,可以颐指气使,或者摆出一种“过来人”的架子?我想,那真是大错特错。记得有一次,我回母校参加一个分享会,台下坐着一水儿的学弟学妹,个个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我拿起话筒,脑子里瞬间转了好几个圈。是喊“各位同学”?有点太官方,显得疏远。喊“学弟学妹们”?又怕有些高年级的会觉得有点“装嫩”或者被“矮化”了。犹豫再三,我还是选择了一种比较折衷且安全的说法:“现场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是的,是“朋友”,因为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某种意义上的同路人,他们即将走我走过的路,而我只是提前抵达了一个路口,回头望了望。
其实, 称呼学生 这事儿,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这就像一道开放题,你的答案里,藏着你的修养、你的格局,甚至是你对母校那份感情的深度。我见过有些 优秀毕业生 ,意气风发地回到学校,一开口就是“你们这些小屁孩”、“当年我们那会儿……”,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实话讲,真让人听着不舒服。也许他们自己不觉得,甚至觉得这是一种“亲近”,但听在学弟学妹耳里,却可能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甚至是反感。你想啊,谁喜欢被莫名其妙地“贬低”呢?特别是那些本身就带着敬意和期待来听你分享的后辈们,你这一开口,就把彼此的距离拉远了。

那么,究竟哪些称呼比较妥当,又能彰显我们 优秀毕业生 的独特魅力呢?
首先, “学弟”、“学妹”或者“各位学弟学妹” ,这是一种自带温度的称谓。它天然地构建了一种 传承 的关系,像是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把我们和母校,和这些鲜活的生命连接起来。这种称呼,尤其在非正式场合,比如社团活动、经验交流会的小范围分享,或者是微信群里的互动,显得尤为亲切。它传递的是一种“我们是一家人”的感觉,提醒着他们,前面有人走过,后面有人追随,母校情谊永在。但使用时,也得看语境和年龄差。如果对方是研三的学长,你一个本科毕业几年的“优秀毕业生”喊他“学弟”,那可能就有点尴尬了。所以,察言观色,是 情商 的第一课。
其次, “同学们” ,这是一种更为正式、更具包容性的称呼。它适用于大型讲座、宣讲会这类面向全体学生的场合。这个称呼,既没有“学弟学妹”那么强的辈分感,也不会显得疏远。它是一种普遍的 尊重 ,暗示着大家都是知识殿堂里的求索者,彼此平等。在这样的场合,一个 优秀毕业生 用“同学们”来称呼台下,会让人感到一种庄重又不失亲和力的氛围,它聚焦于“学生”这个共同的身份,而非过分强调“优秀毕业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异。
再来, 直接称呼姓名,或者“小X同学” 。这通常适用于小范围的交流,比如你作为 优秀毕业生 在指导一个项目小组,或者跟几个特定的学弟学妹进行深度沟通时。直接喊名字,是最直接的 尊重 ,它承认了对方的个体性,让交流变得更加私人化、更有效率。但这也需要一定的基础——你得知道他们的名字。如果仅仅是第一次见面,或者人太多记不住,那还是用其他通用称谓为好。贸然地、随意地给一个不熟的学弟学妹起个绰号,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记住,真诚是第一位的。
还有一种我个人觉得非常高级的玩法,就是结合专业或者未来的发展方向来 称呼学生 。比如,在给工科院系的学弟学妹做分享时,你可以热情洋溢地喊一句:“未来的工程师们,你们好!”或者对艺术系的同学说:“未来的艺术家们,期待你们的作品!”这种称呼,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更是一种饱含 期许 和 鼓励 的祝福。它把 优秀毕业生 的经验和学生的未来紧密连接起来,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氛围,让学弟学妹们感受到一种被看见、被认可的荣誉感。这才是真正的高 情商 ,它把 榜样 的力量,通过语言的力量,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 优秀毕业生 ,我们的身份其实是双重的。一方面,我们是已经走出校门的“社会人”,带着曾经的荣光和新的经历;另一方面,我们骨子里永远是母校的孩子,是学弟学妹们眼中的 榜样 。所以,无论我们最终选择哪种称呼,都应该围绕一个核心原则: 尊重 。尊重他们的当下,尊重他们的未来,尊重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立个体的存在。避免摆谱,避免说教,更多地是分享、是引导、是启发。
那份 师生情 ,并非只存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它也存在于广义上的“先来者”与“后来者”之间。一个好的称呼,能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让那些带着困惑、带着迷茫的学弟学妹们,敢于向你敞开心扉,向你寻求帮助。我甚至觉得,一个 优秀毕业生 回校,他的一言一行,包括如何 称呼学生 ,都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这所学校的文化底蕴,折射出这里培养出的人才所具备的 情商 与人文关怀。
所以,下次当你作为 优秀毕业生 ,再次踏入熟悉的校园,面对那些充满活力的面孔时,请花一点点时间思考一下,如何 称呼学生 。或许一个恰如其分的称谓,就能开启一段美好的对话,点亮一双迷茫的眼睛,甚至在某个学弟学妹的心中,种下一颗关于未来的种子。这,才是一个真正的 优秀毕业生 ,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我们是 传承 者,是 校友 ,更是充满温情的 引路人 。每一个称谓,都应是 尊重 与 期许 的载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