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称呼大赏:你们是怎么称呼婆婆的呢,妈或阿姨一字之差

你们是怎么称呼婆婆的呢 ?这问题,简直是当代已婚女性社交圈里的“月经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被拎出来反复盘问、深深共情,然后在一片“哎,我懂你”的叹息声中不了了之。

这事儿,说起来就话长了。

我刚结婚那会儿,跟着老公回家,嘴里那声“ 阿姨 ”叫得那叫一个顺溜、自然、脱口而出。毕竟,从认识到恋爱,我一直这么叫的,都形成肌肉记忆了。饭桌上,他妈妈给我夹了块我最不爱吃的肥肉,油汪汪的,我一边用眼神向我老公求救,一边还得绽放出标准的“儿媳妇式微笑”,甜甜地喊一声:“谢谢 阿姨 !”

婆婆称呼大赏:你们是怎么称呼婆婆的呢,妈或阿姨一字之差

我老公在桌子底下,用脚尖轻轻踢我,那意思我懂:改口啊,傻子!

可我就是喊不出来。那一声“ ”,感觉有千斤重,卡在喉咙里,上不去也下不来。我亲妈还在几百公里外的老家给我炖着鸡汤呢,我怎么能对着另一位只认识了一两年的女性,如此轻易地就喊出这个代表着血缘、亲情和无条件付出的字眼?

反正,那顿饭我吃得是如坐针毡,心里的小剧场已经演了八百集。从“我该如何优雅而不失礼貌地拒绝这块肥肉”到“不改口会不会显得我很生分”,再到“我老公会不会觉得我情商低”。

后来,还是在一个盛大的家庭聚会上,七大姑八大姨全在,气氛烘托到那儿了。老公的舅妈笑眯眯地开腔:“哎呀,这孩子,怎么还叫 阿姨 呢,该叫 啦!” 所有人的目光“唰”地一下全聚焦在我身上,我感觉自己像个被公开处刑的犯人。我老公在我旁边,手心都冒汗了,一个劲儿地给我使眼色。

我能怎么办?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能深吸一口气,对着婆婆,用一种我自己听着都陌生的、蚊子哼哼般的声音,挤出了一个字:“…… 。”

那一瞬间,世界都安静了。婆婆的脸上瞬间乐开了花,像一朵盛放的菊花,眼角的褶子都带着笑意。她“哎”了一声,声音洪亮,透着满意。周围立刻响起一片“这就对了嘛”“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的附和声。

我承认,我怂了。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是嫁给了爱情,而是屈服于一种无形的、名为“传统”与“人情”的压力。

从那以后,这声“ ”就成了我的一个任务。每次开口前,舌头都要先打个结,在心里默念三遍才敢发声。尤其是在只有我和婆婆两个人的时候,那种刻意和不自然,尴尬得能用脚趾抠出一座魔仙堡。

我的朋友莉莉,她就处理得游刃有余。她管她婆婆叫“ ”,叫得那叫一个亲热甜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亲母女。婆婆给她买包,她抱着婆婆的胳膊撒娇:“谢谢 !我最爱你了!” 婆婆要是说了句什么不中听的,她也能笑嘻嘻地怼回去:“哎呀 ,您这思想out啦!”

我问她,你怎么做到的?不别扭吗?

莉莉呷了一口咖啡,白了我一眼:“别扭什么?这就是个称呼,一个社交符号而已。你把它当成上班时候叫老板‘X总’,一个道理。你真心把老板当你爹了?没有吧。叫声‘ ’,能换来家庭和睦,能让她心里舒坦,顺带着对我好点,何乐而不为?嘴甜一点,自己日子好过一点,这笔账谁不会算。”

我听完,茅塞顿开,又觉得哪里不对。是啊,这道理我都懂,可情感上就是过不去那个坎。这声“ ”对我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它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拿来交易的筹码。

当然,也有硬骨头。我的另一个朋友小雅,结婚五年,至今雷打不动地称呼她婆婆为“ 阿姨 ”。

为此,她没少跟她老公吵架,婆婆也明里暗里暗示过无数次。“小雅啊,你看人家谁谁家的媳妇,一张嘴就是‘ ,您喝水’‘ ,您歇着’,听着多暖心。”

小雅就打哈哈:“ 阿姨 ,您身体这么好,不用歇着。”

她老公急了,说她不懂事,不尊重长辈。小雅直接把话挑明了:“我尊重她,所以我叫她 阿姨 ,这是最标准、最不会出错的尊称。但‘ ’这个字,我有且只有一个,就是生我养我的那个人。我不能因为嫁给了你,就背叛我自己的感情。如果你们觉得一个称呼比我这个人更重要,那这日子也没法过了。”

这话一出,她婆家那边就没人再提这茬了。虽然关系算不上多亲密,但彼此尊重,保持着一碗汤的距离,倒也相安无事。小雅说,她宁愿要这种清清爽爽的边界感,也不想要那种靠一声“ ”维系的、虚假的亲密。

你看, 你们是怎么称呼婆婆的呢 ?这背后其实折射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婚恋观和人际交往哲学。

一种是“融入式”的,认为婚姻就是两个家庭的融合,作为媳妇,有义务和责任去主动接纳、融入新的家庭体系,改变称呼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仪式。

另一种则是“联盟式”的,认为婚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组建一个新的核心家庭。与对方原生家庭的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和平等基础上的盟友关系,而非依附关系。保持适当的距离和清晰的边界,对大家都好。

现在,更有意思的称呼也出现了。我表妹,一个00后,她管她婆婆叫“X姐”(婆婆姓王,就叫王姐),当然这是开玩笑的私下称呼。正式场合,她直接跟着她老公喊,她老公喊“ ”,她就在旁边跟着嗯嗯啊啊,或者直接说“咱 如何如何”,巧妙地把主语从“我”变成了“我们”,既表明了立场,又避免了单独面对的尴尬。

还有些人,干脆就放弃挣扎了。需要沟通的时候,走过去,拍拍肩膀,“欸”一声,然后开始说事。全程不带任何称呼,主打一个“意念交流”,只要对方能get到你在跟她说话就行。这种操作,堪称语言艺术里的行为艺术,实在是高。

所以说,一个简单的称呼,背后是天人交战,是情理博弈,是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反复拉扯。那声“ ”,有人叫得心甘情愿,有人叫得百转千回,有人叫得像一笔交易。那声“ 阿姨 ”,有人守得住本心,有人守得住距离,也有人因此引发了家庭矛盾。

至于我,在经历了初期的挣扎后,现在已经能比较熟练地切换了。在人多需要给面子的时候,一声清脆的“ ”能脱口而出;在私下里,我还是更习惯用“您”或者直接说事。我和婆婆之间,也达成了一种默契。她知道我内心的那点小别扭,我呢,也愿意为了老公和家庭的和谐,做出一点点“表演”。

说到底,叫什么,或许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称呼背后的那份心意,是真心实意的尊重,还是流于表面的敷衍。而这份心意,对方,一定能感受到。

那么,轮到你了, 你们是怎么称呼婆婆的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