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同性之间一般怎么称呼:从圈内密语到日常昵称的演变

这个问题,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讲,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像问“苹果用英语怎么说”那么简单直接,答案不是一个固定的词。它更像一道光谱,一头是公开场合的客气疏离,另一头是私密空间里只属于两个人的甜腻暗号。这其中的千变万化,藏着的全是关系、认同和那么一点点只可意会的默契。

我们先从最“出圈”的说起吧,就是那声甜到发腻,也可能尬到脚趾抠地的—— 老公/老婆 。这个称呼,简直是同性伴侣关系里的一座围城。外面的人听着,觉得“哇,好敢,好甜”,里面的人用着,心情可就复杂了。有些人爱得不行,觉得这是一种对异性恋主流话语的直接“挪用”,是一种宣告和肯定,“凭什么你们能叫,我们就不能?” 这里面带着一股子小小的叛逆和骄傲。叫一声“老婆”,仿佛就把这段不被所有人理解的关系,硬生生拽到了阳光底下,盖上了“我们和你们一样”的戳。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两个词敬而远之。为什么?因为感觉怪。感觉像是偷穿了大人的西装,哪儿哪儿都不合身。这种 称呼 ,天生就带着强烈的异性恋家庭结构色彩,背后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剧本。对于那些努力想摆脱传统性别框架束缚的伴侣来说,再把自己套进“老公”“老婆”的角色里,简直是一种自我矛盾。所以,他们宁愿选择更中性、更平等的叫法。

探讨同性之间一般怎么称呼:从圈内密语到日常昵称的演变

那不叫 老公老婆 ,叫什么?

对于女孩子之间, 姐妹 这个词的覆盖面可就广了。它可以是闺蜜,可以是战友,也可以是爱人。一句“姐妹”,里面能包含的情感层次太丰富了。有时候是一种试探,“我们是好姐妹”,潜台词可能是“我们能不能更进一步?”;有时候是一种保护色,在不方便挑明的场合,“这是我姐妹”;而当两个人真的在一起了,这声“姐妹”又会带上撒娇和宠溺的味儿,变成一种只有她们俩才懂的亲昵。这声姐妹里,带点儿江湖义气,又带点儿心照不宣的暧昧,妙就妙在这里。

男生之间呢?“兄弟”当然也通用,但情感的质感又不太一样。那声“兄弟”更硬朗,更强调并肩作战的感觉。不过,当关系升温,很多男生会开始用一些带着“攻击性”的昵称,比如“傻子”、“笨蛋”,听起来是骂,实际上是爱。你懂我意思吧?就是那种“你只能被我欺负”的霸道温柔。

当然,圈子里还有一套更“古早”也更标签化的系统,就是大家可能听说过的 T/P/H 或者 1/0/0.5 。T(Tomboy)和P(婆),最初是用来区分情侣中偏男性化和偏女性化的一方。1和0则是男同性恋群体中攻受角色的代称。这些 称呼 ,在特定的时期,确实起到了快速识别“自己人”的作用。它像一个快速识别的二维码,扫一下,哦,自己人。但在今天,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感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因为它把活生生、复杂多变的人,硬生生塞进了一个预设好的模子里,动弹不得。谁规定了短发就一定是T?谁又规定了外表阳刚就一定是1?人性是流动的,爱也是。所以,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地用“不分”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拒绝被定义。

抛开这些宏大的标签,我们再往里走,看看那些更私人、更日常的 称呼

这里面,最常见的就是 直呼其名 。你可能会觉得,叫名字有什么特别的?不,特别之处在于语气和场合。平时连名带姓地叫,可能是在工作场合,或者是在开玩笑。但当夜深人静,对方凑到你耳边,轻轻地、拖着长音、带着一丝气声,只叫你的单名,那一瞬间的杀伤力,比任何“宝贝儿”都来得猛烈。 名字,有时候才是最私密的情话。

还有就是 叠字昵称 。什么“宝宝”、“贝贝”、“猪猪”、“蛋蛋”……听着是挺幼稚,但爱情里的人,谁还不是个三岁小孩呢?这种 称呼 ,就是把对方当成一个需要被照顾、被宠爱的小动物或小孩子,充满了保护欲和亲近感。它完全剔除了性别属性,只剩下纯粹的爱意。

更有趣的,是那些 基于共同经历和内部笑话的专属昵称 。可能因为他某次喝多了说胡话,你就一直叫他“胡话精”;可能因为她特别爱吃某种零食,你就叫她“小饼干”。这些 称-呼 外人听了完全摸不着头脑,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每一个字都关联着一个具体的回忆,一段闪闪发光的时光。这是一种密码,是两个人共同构建起来的、抵御外界的柔软城堡。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很多网络用语也渗透到了日常 称呼 中。比如会开玩笑地叫对方“xswl”(笑死我了的缩写,引申为有趣的人),或者直接用CP粉的口吻说“我嗑到了”,把饭圈文化用在自己身上,增添了很多戏谑和乐趣。

说到底, 同性之间一般怎么称呼 ?根本就没有一个“一般”的答案。

从公开到私密,从标签到昵称,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每一次互动、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心跳里。 称呼 只是一个外壳,真正重要的是壳里面的那份感情。是试探,是认定,是调情,是承诺。

一个 称呼 的演变,往往也映射着一段关系的进程。从客气地叫“X老师”,到后来开玩笑地叫“狗东西”,再到最后只属于彼此的那个傻乎乎的昵称。这背后,是心防一步步卸下,是两个人慢慢融合成“我们”的过程。

所以,别再纠结于那个“标准答案”了。最好的 称呼 ,不是那个听起来最甜的,也不是那个最“正确”的,而是当你叫出口时,对方会眼睛一亮,笑着看向你的那一个。

那一声里,有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