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第一次听到那声含混不清、带着奶味儿和口水味的“蜀黍”时,我整个人是懵圈的。
当时我大哥抱着他那刚会说几个叠词的宝贝儿子,小家伙肉嘟嘟的手指头直直戳向我的脸,嘴里咿咿呀呀地重复着我哥教他的发音。那一刻,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可爱的侄子,而是一面巨大的镜子,镜子上明晃晃地写着两个大字:长辈。
天!我成叔叔了。

我勒个去,这感觉太奇妙了。就在昨天,我还是那个可以赖在沙发上跟我哥抢遥控器、因为一盘游戏打得昏天暗地、被我妈念叨“多大的人了还没个正形”的弟弟。一夜之间,就因为这个小生命的降临和一声模糊的称呼,我的身份标签,好像被强制升级了。
所以,我大哥的孩子怎么称呼我?
按理说,标准答案就俩字儿: 叔叔 。
板上钉钉,没跑。这是我们传统伦理和宗族关系里最标准、最无可辩驳的答案。我是他爸爸的亲弟弟,他不叫我 叔叔 ,难道叫“喂”吗?我爷爷奶奶、我爸妈,我大哥大嫂,整个家族的期望,都汇聚在这简简单单的两个音节上。
这个称呼, 叔叔 ,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像一道无形的分割线,哗啦一下,就把你从“哥哥”“小伙子”的阵营里,直接划拉到了需要承担责任、得有点长辈样的“叔叔”辈里去了。你得给他买玩具,过年得给红包,他犯了错你不能跟着起哄,甚至还得配合他爸妈,板起脸来教育两句。你看,一个称呼,背后是一整套的行为准则和角色扮演。
但,这只是“标准答案”。生活,它哪有那么多标准答案啊?
我那个宝贝侄子,现在三岁多了,词汇量蹭蹭地往上涨。他对我称呼的演变史,简直可以写成一篇语言学观察日记。
最开始,是那个经典的“蜀黍”。因为发音不准,听起来总像是在叫“警察叔叔”,每次他这么一喊,我都有种想立刻立正敬礼的冲动,顺便在小区里巡逻一圈。
后来,他发现只要叫我 叔叔 ,我就会屁颠屁颠地给他买冰淇淋、举高高、陪他看一整下午的挖掘机。于是,“ 叔叔 ”这个词,就成了他手里的“阿拉丁神灯”,专治我这个没原则的叔叔。那段时间,我听到“ 叔叔 ”两个字,脑子里自动就弹出“任务来了”的提示音。
再大一点,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有时候他会直接叫我的小名。比如我叫“李浩然”,他会冷不丁地冒出一句:“然然,我的乐高呢?”。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哥的脸都绿了,觉得这孩子“没大没小”。我呢?我心里其实乐开了花。说真的,比起那个带有明显辈分烙印的“ 叔叔 ”,一声“然然”反而让我觉得,我们俩的关系,更像是朋友,是“忘年交”。
当然,如果我是个女孩,那就是我大哥的孩子怎么称我为 姑姑 了。这个逻辑是一样的。 姑姑 ,这个词听起来就更温柔一些,自带一种亲昵感。我猜,当 姑姑 的体验,大概就是从一个酷女孩,瞬间切换到温柔小姐姐模式,得陪着小公主或者小王子玩过家家,给他们讲睡前故事。
称呼,其实是关系的映射。
我认识一朋友,他就不让他侄子叫他“叔叔”,非得让孩子叫他“老哥”。他觉得“叔叔”太显老了,叫“老哥”显得自己年轻,而且关系铁。结果呢?他哥嫂倒是没意见,他爸妈差点没把拐杖扔过去,说他“瞎胡闹,乱了辈分”。你看,一个称呼,在不同人心里,分量完全不一样。
对我而言,我大哥的孩子怎么称呼我,这事儿吧,我越来越觉得,形式没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当他叫我的时候,眼睛里是不是带着光。
是那种看到同盟军、看到一个可以跟他一起疯玩的“大孩子”的光。
他可以叫我 叔叔 ,这是规矩,是尊重,我欣然接受。当我抱着他,听他奶声奶气地叫一声“ 叔叔 ”,那种血脉相连的温情和责任感,是任何称呼都无法替代的。
他也可以叫我的名字,或者给我起一个独一无二的绰号,比如“奥特曼叔叔”或者“零食大王”。这代表着我们之间有一种超越辈分的亲密和默契。我甚至更期待这种“不守规矩”的称呼,因为它证明了,我在他心里,不是一个刻板的、符号化的“长辈”,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趣的人。
说白了,我不想只活在“ 叔叔 ”这个称谓的壳子里。
我想成为他童年记忆里,那个会偷偷带他去吃麦当劳、在他被爸爸骂的时候悄悄递给他一颗糖、能听懂他那些天马行空的胡话、并且愿意陪他一起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的那个人。
我希望,很多年以后,当他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他向他的朋友介绍我时,会很骄傲地说:“这是我叔,我铁哥们儿!”
到那个时候,他究竟是叫我 叔叔 ,还是叫我“浩然”,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我大哥的孩子怎么称呼我?
他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
只要他一咧嘴,亮出那几颗小米牙,迈着小短腿冲我跑过来,管他嘴里蹦出的是标准版的“ 叔叔 ”,还是警察版的“蜀黍”,亦或是我们俩的秘密代号,我这心啊,都得化了。
那一声呼唤,就是我们之间最动听的旋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