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者是怎么称呼他人的?这背后藏着一部人情世故史。

你以为古人见面,就跟我们现在似的,“嘿,老王!”“李老师好!”这么简单直接?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古人,尤其是那些肚子里有点墨水的学者们,在称呼这件事上下的功夫,简直能写成一本比砖头还厚的专著。那里面藏着的,可不只是礼貌,更是身份、亲疏、权力,甚至还有点……杀人不见血的意味。

咱们先从最常见的说起。你肯定听过 “兄” 这个字。别以为这只是亲哥哥。在文人圈子里,这简直是个万金油。年纪相仿的,关系不错的,都可以互称“兄”。比如,苏轼喊他的朋友黄庭坚,就可以来一句“山谷兄”。这俩字一出口,亲切感立刻就上来了,一下子就拉近了心理距离。但这里面也有讲究,你不能随便对着一个比你爹年纪还大的前辈喊“兄”,那叫不知天高地厚。所以,这个“兄”字,用得好是情分,用得不好,就是冒犯。

比“兄”更敬重一层的,那花样就更多了。比如 “公” “君” “足下”

古人学者是怎么称呼他人的?这背后藏着一部人情世故史。

“公” ,这字眼一听就带点分量,通常是对有德行、有地位的长辈或大人物的尊称。想象一下,一个年轻学子,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大儒,他会怯生生地躬身作揖,轻声唤一句:“晚生拜见夫子公。” 那个“公”字,是他发自内心的敬畏。

“足下” 这个词,我个人觉得特别有画面感。它不是直接称呼你这个人,而是称呼你脚下的那片土地。意思是,我太尊敬您了,卑微到只敢跟您脚下的尘土说话。这是一种极致的谦卑,一种刻在骨子里的距离感。据说源于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充满了忠诚与尊重的悲剧色彩。后来,它就成了平辈之间,尤其是书信往来中,表示极度敬重的一种称呼。你收到一封信,开头写着“某某足下”,那份被郑重对待的感觉,隔着千年纸张都能感受到。

当然,文人圈最讲究的,还得是 “字” “号” 的运用。

每个读书人,除了爹妈给的“名”,自己成年后还会取一个“字”。“名”是给长辈和君主叫的,而平辈之间,最得体、最亲切的称呼,就是叫对方的 “字” 。比如,我们都叫他苏轼,但他的朋友们都喊他“子瞻”。你喊他“苏轼”,那是公事公办,透着一股生分;你喊他“子瞻兄”,那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是自己人。这就像我们现在,关系好的会叫小名或者外号,一个道理。一个简单的称呼,立刻就能划分出“圈内人”和“圈外人”。

比“字”更个性的,就是 “号” 了。这玩意儿,相当于古人的网名、笔名,或者说是他们给自己打造的个人IP。李白,够狂吧?自号 “青莲居士” ,仙气飘飘。苏轼,够豁达吧?被贬到黄州,就给自己起了个 “东坡居士” 的号,把人生的低谷活成了一片风景。别人称呼他的号,一方面是表示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认可他这个人设,认可他的志趣和品味。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灵魂共鸣。所以,当你听到有人称呼“东坡先生”,那不仅仅是一个代号,那是在诉说一个关于乐观与风骨的故事。

官场上的称呼,那就更是一门险学了。你不能直呼其名,那是要掉脑袋的。通常是称呼官职。比如,对方是兵部尚书,你就得毕恭毕敬地喊一声 “尚书大人” 。但如果关系再近一点,或者想显得自己有水平,就会用籍贯或者他担任过的某个标志性官职来代称。比如王安石,曾封荆国公,世称 “王荆公” ;柳宗元是河东人,大家就叫他 “柳河东” 。这不仅仅是个称呼,更是在一瞬间,把这个人的生平、籍贯、功绩都浓缩在了一起,信息量巨大。

至于师生之间,那更是礼数森严。学生称呼老师,最普遍的是 “夫子” “恩师” 。一个“恩”字,道尽了传道受业解惑的深厚情谊。而在科举制度下,还诞生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称呼—— “座主” 。主考官对于他录取的考生来说,就是“座主”。而这些考生,就自称“门生”。这可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这是一张巨大的人情关系网。一声“座主”,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官员派系的崛起。这称呼里,有感恩,有忠诚,更有盘根错节的利益捆绑。

说了半天都是怎么称呼别人,那学者们怎么称呼自己呢?这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示弱”的艺术。

在长辈或大人物面前,他们会自称 “晚生” “后学” ,意思是“我比您出生得晚,学识浅薄”。写信的时候,开头常用 “在下” ,姿态放得很低。更谦卑的,会用 “鄙人” ,意思是“我这个粗鄙之人”。这是一种策略,通过贬低自己来抬高对方,营造一种和谐的交流氛围。当然,有时候也纯粹是客套,嘴上说着“鄙人愚见”,心里可能想的是“听好了,这才是真知灼见”。

所以你看,古人学者称呼他人,哪是张口就来的事?每一个字眼背后,都是一把精密的标尺,在小心翼翼地丈量着彼此的社会距离、情感温度和权力差异。

这套复杂的系统,今天看来或许觉得繁琐,甚至有些虚伪。我们习惯了扁平化的交流,一声“老师”,一声“哥”,固然是方便了,但也好像……少了点什么,对吧?少了那种遣词造句间的踌躇与敬畏,少了那种因一个恰当的称呼而会心一笑的默契,也少了那种把人情世故、个人志趣都融入日常言语中的风雅。

那是一个文字的游戏,也是一场人心的博弈。每一个称呼,都是一个密码,解开了,你才能真正走进那个时代,看到那些活生生的、在礼法与情感之间小心翼翼维持着平衡的灵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