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 怎么称呼自己的大女儿呢 ,这个问题,是在我怀上二胎,产检单上那个小小的“+”号变成确凿无疑的事实时,才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我心里激起千层浪的。
在那之前,她就是我的全世界。我的宝宝,我的心肝,我的小宝贝。所有最腻歪、最柔软的词,堆在她身上都嫌不够。我叫她“糯米团子”,因为她生下来时白白胖胖,手感一绝,捏一下,软得能掐出水来。我也叫她“小话痨”,因为她从会开口说话那天起,嘴巴就像个永动机,能从天亮说到天黑,问题多到能编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续集。
这些 爱称 ,是我们的秘密语言,是我们之间独有的情感链接。我喊一声“糯米团子”,她就知道妈妈现在心情很好,可以趁机要一颗糖;我无奈地叫她“小话痨”,她就会嘿嘿一笑,搂着我的脖子撒娇,一场可能爆发的“战争”瞬间消弭于无形。

可是,老二来了。
肚子里那个小生命的存在感日益增强,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我和我老公面前:以后,怎么介绍她们?怎么称呼她们?
那个曾经是我唯一的“宝宝”,一夜之间,被赋予了一个新的身份—— 姐姐 。
“ 姐姐 ”,这个词,分量太重了。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它是一种身份的确认,一种责任的宣告。我第一次尝试着叫她“ 姐姐 ”时,她正坐在地垫上专心致志地搭积木。我轻轻地说:“ 姐姐 ,你看,妈妈肚子里有小宝宝了,以后你就是 姐姐 了哦。”
她抬起头,那双清澈的眼睛里充满了困惑,好像完全不能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她还是习惯性地扑到我怀里,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抱抱。”
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为她即将拥有的成长和担当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我又自私地觉得,这个称呼,仿佛一道无形的屏障,把我俩之间那种独一无二的亲密感,分割出去了一部分。她不再仅仅是我的女儿,她还是另一个孩子的 姐姐 。
于是,我们家关于“ 怎么称呼自己的大女儿呢 ”的非正式家庭会议,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我老公是个实用主义者,他率先提出:“就叫 大宝 呗,小的就叫二宝,多顺口,多清晰!”
大宝 。
我咀嚼着这个词。嗯,确实清晰明了,在外面跟人介绍起来也方便,“这是我家 大宝 ,那是二宝。”听起来就像一对儿活宝,挺喜庆的。很多家庭都是这么叫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 大宝 ”这个称呼,有点像个标签,功能性太强,少了点我们之间那种私密的、独家的温柔。它定义了她在家庭中的排序,却模糊了她独一无二的个性。
我否决了这个提议。至少,不能在家里这么叫。在家里,她应该拥有一个专属于她的、充满爱的 昵称 。
后来,我们又想了很多。
比如,沿用她小时候的 乳名 ,“糯米团子”。可我又觉得,等她再大一点,上了小学、中学,再叫她这个,尤其是在她同学面前,她会不会觉得尴尬?想象一下,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我当着她同学的面喊一声“糯米团子”,她估计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的心都有了。当父母的,这点眼力见还是要有的。一个好的 爱称 ,不仅要承载爱,还要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和成长阶段。
还有一种思路,是从她的名字里取一个字,叠起来叫。比如她叫“林语溪”,就叫“溪溪”或者“语语”。这是最常见也最稳妥的办法,亲昵又不会出错。但……总感觉少了点创意,少了点我们家的专属故事感。
那段时间,我简直魔怔了。看到什么都想跟她的 昵称 联系起来。
看到一部动画片,主角叫“安妮”,我觉得“安妮”这个名字真好听,要不给她起个英文名叫Annie?转念一想,我们家也没这个传统啊,有点不伦不类。
吃到一块好吃的桃子,甜到了心坎里,我拍着大腿说:“有了!就叫她‘小桃子’!又甜又可爱!”老公白了我一眼:“那等二宝生出来,是个小子,你是不是要叫他‘臭豆腐’?”
得,天聊死了。
就在我们几乎要放弃,准备随大流,在“ 大宝 ”和“溪溪”之间二选一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那天晚上,我给她讲睡前故事,一本关于星空的绘本。她指着书里最大最亮的那颗星星,问我:“妈妈,它叫什么名字呀?”
我告诉她:“它叫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哦。”
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儿,突然抱着我的胳膊,眼睛亮晶晶地说:“妈妈,以后你就叫我‘亮亮’吧!我也想做你眼里最亮的星星!”
那一瞬间,我感觉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狠狠地戳了一下,眼泪差点掉下来。
亮亮 。
这个名字,简直太棒了。它源于我们之间一次温馨的亲子阅读,是她自己创造的,充满了她对自己的美好期许。它既上口,又有着独一无二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个完美的答案——无论家里有几个孩子,无论她是不是 姐姐 ,她永远都是妈妈眼里那颗独一无二的、最亮的星星。
从那天起,“亮亮”就成了我们家对她的专属 爱称 。
当然,在不同的情境下,称呼也会灵活变化。
当需要她帮忙照顾弟弟时,我会温柔而坚定地叫她“ 姐姐 ”:“ 姐姐 ,能帮妈妈递一下湿巾吗?”这是在培养她的责任感和家庭角色认同。
当她取得进步,比如画了一幅很棒的画,或者自己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我会像叫战友一样,拍拍她的肩膀,喊她“ 老大 !” 这个称呼里带着点江湖气,充满了赞许和“你很靠谱”的信任感。她每次听到这个称呼,都会得意地扬起小下巴,别提多神气了。
而当只有我们母女俩,依偎在沙发上说悄悄话时,我还是会忍不住,像她小时候那样,捏捏她的脸蛋,叫她“我的糯米团子”。这个 乳名 ,已经成了我们之间的一个暗号,代表着最私密、最柔软的亲情时刻。
所以, 怎么称呼自己的大女儿呢 ?
这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背后藏着一个家庭的亲密模式,藏着父母对孩子的期许,也藏着孩子自我认知的萌芽。
它没有标准答案。你可以叫她 大宝 ,可以叫她 姐姐 ,可以叫一个可爱的食物,也可以叫一个经典款的叠字 昵称 。
但我觉得,最好的那个称呼,一定是那个充满了你们家专属故事和温度的词。
它可能来源于她说过的一句童言无忌的话;
可能来源于她小时候一个憨态可掬的动作;
也可能,就像我家一样,来源于一个关于星星的、闪闪发光的约定。
这个称呼,是你们家的“独家限定”,是你们情感账户里一笔宝贵的财富。当你叫出口时,不仅是一个声音符号,更是一次爱的确认。孩子听到时,她接收到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指令,而是一份“我在你心中很特别”的安全感。
毕竟,名字是伴随一生的咒语,而那个独一无二的 爱称 ,就是这句咒语里,最甜蜜、最温柔的那个音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