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飞机小伙伴怎么称呼?揭秘高情商旅客的万能社交法则

这事儿吧,特玄学。每次网上值机,点下那个“随机座位”按钮,都跟开盲盒似的,心脏怦怦跳。就赌呗。你永远不知道,掀开命运帘子的那一头,等待你的是一个能聊到天荒地老、让你感觉三个小时航程像三分钟的知己,还是一个体味芬芳、鼾声如雷、并且坚信中间扶手百分百属于他的彪形大汉。

所以,核心问题来了:这个即将与你共享一立方米空气、进行长达数小时亲密(物理上)接触的 坐飞机小伙伴怎么称呼

直接上去“嘿,美女/帅哥”?油腻了点儿,万一人家不吃这套,接下来俩小时的航程,脚趾抠出一套三室一厅。叫“您好,乘客”?太生分了,跟机上广播似的,自带一种“请您收起小桌板”的机械感。叫“同志”?那更是年代感爆棚,容易引发误会。

坐飞机小伙伴怎么称呼?揭秘高情商旅客的万能社交法则

说实话,我觉得纠结于一个固定的 称呼 ,本身就走进了死胡同。这根本不是一个词汇问题,这是一个情境问题,一个观察与反应的艺术。你得像个经验老到的猎人,通过细枝末节,瞬间判断出你 邻座 这位 陌生人 的属性,然后采取截然不同的社交策略。

第一类:圣僧入定型

特征:登机落座一气呵成,屁股刚挨着椅子,耳机就已戴上,眼罩随即覆盖,颈枕完美卡位。从起飞到降落,姿势都不带变的,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莫挨老子,凡事勿扰”的结界气场。

对于这种 坐飞机小伙伴 ,最好的 称呼 就是——没有 称呼

真的,别去打扰人家。你的任何一次搭讪,在他/她听来,可能都跟引擎的轰鸣一样,是噪音。你需要上厕所?行,轻轻拍一下对方的胳膊,配上一个歉意的眼神,嘴型做出“不好意思”的形状,一切尽在不言中。他/她大概率会眼罩拉到额头,用一种“刚从深度睡眠中被强行唤醒”的迷茫眼神看你一眼,然后默默起身。这就够了。整个过程,语言是多余的。你们是这趟航班上最熟悉的 陌生人 ,也是最遥远的 邻座 。尊重他的沉默,就是最高级的社交礼仪。

第二类:火力全开自来熟型

特征:你刚坐下,他就来了。“哎,哥们儿/姐妹儿,你也去北京啊?”“出差还是旅游?”“你这包挺好看啊哪儿买的?”……问题三连,热情得让你怀疑你们是不是失散多年的亲戚。

这种人,简直是社恐的噩梦,但也是社交牛人的狂欢。

面对这种 坐飞机小伙伴 称呼 就变得异常简单,因为他会主动给你“喂”过来。他管你叫“兄弟”,你就回他“大哥”;她喊你“小妹”,你就应她“姐姐”。顺着杆子往上爬就对了。他们的能量场极其强大,你根本不需要主动找话题,只需要扮演好一个捧哏的角色,时不时发出“是吗?”“真的啊!”“后来呢?”的惊叹,就能完美地度过整个航程。

我遇到过一次,一个去新疆做生意的大哥,从起飞开始给我讲他的创业史,从倒卖羊肉串到开连锁火锅店,讲得是激情澎湃、口沫横飞。我全程就负责点头和递水,下飞机的时候,他硬是塞给我一张名片,说:“兄弟,到乌鲁木齐有事儿,报我名号!”你看,这种情况下,你还需要纠结怎么 称呼 他吗?他早把你当自己人了。你们已经从 邻座 ,升华成了临时的 旅伴

第三类:边界感模糊的“侵略者”

特征:胳膊肘永远在中间扶手上,腿伸得老长,看电影笑得跟打雷似的,脱了鞋的双脚在你的领地边缘疯狂试探。

这种 坐飞机小伙伴 ,是最考验人的。

直接开怼?“喂!把你的胳膊拿过去!”场面瞬间爆炸,接下来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默默忍受?自己憋屈得要死,感觉每一寸皮肤都在抗议。

这时候,一个巧妙的“伪 称呼 ”就能派上用场了。

比如,当他的胳膊肘又一次占领高地时,你可以身体稍微动一下,然后带着一脸无辜又略带歉意的表情,轻声说:“不好意思啊,我动一下。”注意,这个“不好意思”不是对他说的,而是对“你不得不动一下以夺回领地”这个行为表示的。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信号。高段位的人一般就懂了,会默默把胳膊收回去。如果对方还是无动于衷,你可以拿起一本书或者iPad,假装不经意地用物品的边缘“提醒”他边界的存在。

整个过程,你甚至都不需要看他,更不需要一个明确的 称呼 。你的行为,就是你无声的语言。你把他定义为一个需要被“策略性”对待的对象,而不是一个需要交流的人。

第四类:电波对上了的“潜在朋友”

特征:你们可能因为看同一本书、用同款电脑、或者对窗外的云彩发出同样的感叹而相视一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嘿,你好像还挺有意思”的微妙气息。

这才是最美妙的际遇。

对于这种 坐飞机小伙伴 称呼 往往是从一个最简单、最中性的词开始的,比如“Hi”或者“你好”。

有一次飞成都,我旁边是个特安静的姑娘,在用Kindle看一本很小众的推理小说,恰好我也看过。起飞平稳后,我没忍住,指了指她的屏幕,笑着说:“这本书结局超神。”

她愣了一下,然后眼睛瞬间就亮了,回了我一个大大的微笑:“是吧!你也看了?”

那一下,就跟接头暗号对上了一样。我们从作者聊到剧情,从推理小说聊到成都美食,聊到各自的生活。我们没有用任何刻意的 称呼 ,全程可能就是“你”“我”,但那种精神上的共鸣和交流,远比任何花哨的称谓都来得真诚。下飞机前,我们互加了微信,她成了我朋友圈里一个有趣的朋友。现在回想起来,我甚至都忘了当时是怎么开口的,只记得那个瞬间,我们不再是两个被随机分配在一起的 陌生人 ,而是在三万英尺高空萍水相逢的同类。

所以你看, 坐飞机小伙伴怎么称呼 ?这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它更像是一场即兴的社交戏剧。你拿到剧本(座位号),看到你的对手演员( 邻座 ),然后根据他的表演(行为举止),决定你的台词( 称呼 与交流方式)。有时候,最好的台词就是沉默;有时候,一句简单的“你好”就能开启一段奇遇。

别再把“怎么称呼”当成一个负担。把它当成一个游戏,一个观察人性的窗口。那个小小的座位,是萍水相逢的舞台。而你,只需要放松下来,凭着直觉,做出最舒服的反应。或许,下一次飞行,你会发现,那个让你纠结了半天的 称呼 ,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段短暂的空中 旅伴 时光里,你们是否找到了让彼此都感到舒适的距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