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这世上,没什么比一笔出借的钱更能丈量人心的了,尤其是在 称谓 这个小细节上,那可真是门道极深,足以让人瞧清楚世态炎凉,看透人情冷暖。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那些开口向你 借钱 的人,他们是怎么叫你的?这种 称谓 的转变,简直比川剧变脸还精彩,带着点儿戏剧性,又夹杂着说不出的心酸与讽刺。
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心大,总觉得朋友之间、亲戚邻里,互帮互助是应该的。所以,手头稍有宽裕,遇到人急用钱,多半是能帮就帮。可这几十年下来,经历了几回 债务 的周折,才渐渐咂摸出这其中滋味。那些 称谓 ,就像一把把刻度尺,精确地量着你们关系的深浅,还有,你作为“提款机”的利用价值。
想想看,平时,你的那些朋友、兄弟姐妹,或者隔壁家的小侄子小侄女,他们是怎么叫你的?大概是“老王”、“小李”,或者“哥”、“姐”,再不然就是带点儿宠溺的“喂,你这家伙”。总之,轻松、随意,透着一股子熟悉和亲昵。这是 借钱 前的常态,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子不带功利色彩的 信任 。

可一旦 借钱 的念头冒出来,那可就全然不同了。我有个发小,打小光屁股长大的那种,平时嘴里没大没小,一口一个“狗剩”(当然,是我的小名,他觉得特亲切),带着点儿戏谑,又透着真情。可有一年,他公司周转不开,打电话给我,那语气,我差点儿没认出来。电话那头,先是一声拖得老长的“——哎呀,我的好 兄弟 啊……”那声音,甜得发腻,又小心翼翼,跟我平时听到的那个“狗剩”简直判若两人。我心里“咯噔”一下,直觉告诉我,这小子要 开口 了。果然,没两句寒暄,就开始铺垫,什么最近生意不顺啦,家里有点儿急事啦,最后,深吸一口气,用那种带着点儿悲壮又有点儿撒娇的腔调,喊了一声“ 大哥 ,你可得帮我呀,不然我这关真过不去了!”。你看,从“狗剩”到“我的好 兄弟 ”,再到“ 大哥 ”,这 称谓 的变化,是不是特别有意思?一下子把我抬高了辈分,也抬高了位置,仿佛我瞬间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一个值得他俯首称臣的“ 恩公 ”。那一刻,说句实话,我心里百味杂陈,既有被需要的感觉,也有那么一丝 膈应 ,觉得这层突然多出来的“尊敬”显得格外生分。
还有一回,是单位里的一个年轻同事,平时见面顶多礼貌性地点个头,喊一声“王哥”。他那人,平时话不多,眼神也总是游离不定。忽然有一天,他特意跑过来,手里提着一盒水果,脸上堆着我从未见过的谄媚笑容,一声“ 王哥 ,您可有空啊,我有点儿事想跟您请教请教。”那一声“您”,咬字特别重,仿佛带着千斤的重量。我心想,这小子,平时不是挺傲的吗?果然,水果放下,坐定,一番拐弯抹角的铺垫,最终的目的,还是 借钱 。那之后,每次见到我,他总是远远地就堆起笑脸,一声声“ 王哥 ”喊得那个甜,甚至开始用“ 王总 ”来称呼我,明明我只是个普通职员。这种 尊称 的刻意抬高,简直是把 借贷关系 的功利性明晃晃地摆在了桌面上。仿佛他喊得越尊敬,我这钱就越应该借,而且最好不要催他还。
更让人心凉的,是拿到钱之后 称谓 的转变。钱到手了,那种“ 大哥 ”、“ 王总 ”的甜腻劲儿,常常会迅速消散,像夏日里的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有些脸皮薄的,或许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的“ 尊称 ”,但那份热络里,总会多出几分 小心翼翼 ,甚至有点儿躲闪。他们仿佛怕你提起那笔钱,也怕你再次开口。但更多时候,他们会悄无声息地回归到之前的状态,甚至比之前更加疏远。
最经典的,莫过于当你开始催 还钱 的时候, 称谓 的“进化”了。我那个发小,说好了一个月,结果两个月没音儿。我给他打电话,起初他还接,一声“哎呀, 兄弟 ,最近确实有点儿难,再宽限两天!”。听着是 兄弟 ,可那话音里透出来的,是十足的敷衍和不耐。再后来,电话开始不接,微信不回。偶然在街上碰见,他远远地看到我,脸色刷地一下就变了,像见了鬼似的,脚底抹油就想溜。哪里还听得到“狗剩”或者“ 大哥 ”?连一句最普通的“嘿”都没有,仿佛我成了空气,或者说,成了他避之不及的 瘟神 。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他曾经的“ 恩人 ”,也不是他嘴里的“ 兄弟 ”,你只是一个 债务 的催讨者,一个让他感到 厌烦 的“ 麻烦精 ”。你们之间的 关系 ,已然从借贷的一方,变成了对立的两方。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 借钱 不还的人,当他们彻底不想还,或者已经打定主意装傻充愣的时候,他们对你的 称谓 ,会发生一个匪夷所思的逆转。从最初的“ 大哥 ”、“ 恩公 ”,到后来的敷衍,再到干脆 避而不见 。如果真的被堵上,他们可能会瞬间变得 理直气壮 ,甚至反过来指责你。这时候,他们口中的“你”,可能带着一种轻蔑,一种鄙夷,仿佛你才是那个不讲道理、斤斤计较的 小人 。曾经的“ 尊称 ”被彻底剥离,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 敌意 和 轻蔑 。那一声“你”,像一把刀,扎进你心里,比任何咒骂都来得更狠。你甚至会怀疑,当初那个低三下四、可怜兮兮的人,是不是真的存在过?
当然,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两个例外,他们即便 借了钱 , 称谓 始终如一,甚至在你帮助之后,会真心实意地喊你一声“ 谢谢哥 ”,那声 谢谢 ,带着 真诚 和 感激 ,不是谄媚,也不是敷衍,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还钱的时候,他们会主动联系你,甚至多请你吃顿饭,送份小礼物,表达他们的 心意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 朋友 ,真正的 亲戚 。他们不仅还清了 债务 ,更维护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 情义 。他们知道,钱虽然可以周转,但 信任 一旦崩塌,是再多钱也买不回来的。
所以说, 借钱的人是怎么称呼你的 ?这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 人情世故 。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借贷双方的心思,也折射出 人性 的复杂与微妙。那些 称谓 的起起伏伏,从亲昵到 恭敬 ,从 恭敬 到 疏远 ,甚至从 疏远 到 敌意 ,无不敲打着 信任 的基石, 考验 着 人际关系 的韧性。经历了几次这样的轮回,你就会明白,有时候,一句 真诚 的“谢谢”,远比一百句“ 大哥 ”来得更让人 暖心 ;而一声 消失的称谓 ,则比任何言语都更让人 心寒 。这世道, 借钱 容易, 还钱 难; 开口 易, 维系情谊 难。而那一句句 称谓 ,便是这 艰难 旅程中,最直接、也最残酷的 晴雨表 。下次再有人向你 借钱 ,不妨多留个心眼,听听他们是怎么叫你的,或许,那里面藏着关于你们这段 关系 ,最真实的 预言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