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人类文明里最隐秘也最有趣的一块拼图,莫过于我们对那些“不雅”事物的命名了。比如 厕所的古代称呼怎么读 ?这玩意儿,说起来,真不是个能拿到台面上大声喧哗的词儿,可它又确确实实是我们生活中,乃至历史长河里,无法回避的一隅。每一次提起,我总能从那些古老的、或雅或俗的称谓里,窥见古人的智慧、幽默,甚至是对生命循环的某种哲学思考。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那些古里古怪,有些甚至听起来完全不搭边的 厕所的古代称呼怎么读 ,以及它们背后藏着的故事。你准备好了吗?这趟文字之旅,恐怕会有点“味道”,但绝对引人入胜。
先说一个字儿,特别有意思,它叫 圊 。这个字,你第一眼看到,是不是觉得有点陌生?读作 qīng ,一声,跟“青”色那个“青”发音一模一样。我第一次见到它,就在想,青,是草色青青的青吗?可这和厕所能有什么关系?后来查了字典,才发现它底下那个“月”,古时常指肉,而上面那个“日”呢,有时也指“光亮”。这组合起来,是说在隐秘的地方,清理秽物?还是说,虽然是秽物,也希望能保持一点“清”洁?妙就妙在这里,它没有直白地指出“污秽”,反而用一个“清”字,带着一种隐晦的,对清洁的向往。古人真是个中高手啊!所以下次你看到古籍里出现 圊 ,就知道这是在说那方寸之地了,记得读作 qīng 。

紧接着,另一个常被提及的字,是 溷 。这个字,读作 hùn ,跟“混”淆的“混”同音,也是一声。你看这字形,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一个“昏”,昏暗、浑浊,是不是一下就把那种泥泞、脏乱的景象勾勒出来了?相较于“圊”的含蓄,“溷”就显得直白多了,直接点明了它的功能和状态。尤其是古代,很多厕所是和猪圈(溷圈)连在一起的,人畜共用,或者至少粪便汇集。所以, 溷 ,这个字,带着泥土的腥气,带着历史的厚重,毫不避讳地指出了那一片狼藉。我个人觉得,这个字简直是古人对现实最朴素也最生动的写照,读起来也特别有画面感,就是 hùn 。
再来个文雅点的, 更衣室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词儿挺现代的,健身房里、游泳馆里都有?可古代,它也能指厕所!是不是特别出乎意料?读作 gēng yī shì 。为什么呢?你想想看,古人衣着繁琐,上个厕所,总得解开腰带,整理衣裳吧?而且,那会儿的厕所,尤其是条件好些的家庭,往往是独立的小房间,进去之后,换个心境,整理仪容,所以称之为 更衣室 ,倒也合情合理。这完全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把生理需求包装成了礼仪的一部分,读作 gēng yī shì ,是不是瞬间觉得格调高了不少?我挺喜欢这种拐弯抹角的雅致,总比直白地说“茅坑”好听吧?
还有一种说法,带点佛家意味,特别是在寺庙里头,叫做 东司 或者 西司 。这个“司”,读作 sī ,就是“公司”的“司”。这两个词儿,我记得小时候看一些武侠小说,或者讲寺庙生活的故事,偶尔会看到。寺庙里,为了方便管理,通常会把厕所建在特定的方位,比如东边或西边,所以就有了 东司 (dōng sī)和 西司 (xī sī)的称呼。这不仅仅是地点的指代,更是体现了寺院规矩和秩序的一部分。你想想,在清净之地,连如厕都得有个规矩的称谓,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细致。而且,这种说法,也透着一股子禅意,仿佛连排泄都是修行的一部分,读起来也带着庄重感。
如果说 更衣室 是雅, 东司 是规矩,那么 五谷轮回之所 ,就是带着哲学思考的文人雅士的说法了。这并非一个单字的称呼,而是一个短语,读作 wǔ gǔ lún huí zhī suǒ 。这简直了,把如厕这件事,和天地自然的循环、生命的代谢联系在一起,把排泄物看作是“五谷”经历身体消化后,回到自然、完成“轮回”的过程。这句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仙风道骨,透着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我头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简直拍案叫绝!古人的脑洞和文化素养,真不是盖的。这种说法,既避免了直白的不雅,又提升了意境,让人在解决生理需求的同时,还能思考一下人生哲学,你说是不是特别有意思?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比较直白或民间流传的说法,虽然没那么“古老”或者“文雅”,但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比如 净房 ,读作 jìng fáng ,听着就是个干净的房间,对吧?它通常指的是条件稍好,维护得比较整洁的厕所。与之类似的还有 恭房 ,读作 gōng fáng ,这个“恭”字,带着恭敬、礼貌的意思,所以“恭房”也暗示着这里是需要保持恭敬、清洁的地方。这些词儿,虽然不比“圊”或“溷”那么生僻,但一听就知道,它们是带着对卫生和礼仪的追求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那些更接地气的,比如 茅坑 (máo kēng)和 茅厕 (máo cè)。这些词儿,带着泥土的气息,带着农村的记忆。在很多地方,过去确实就是用茅草搭的简易棚子,底下挖个坑,所以叫 茅坑 或者 茅厕 。这些称谓,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无数普通百姓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就是 máo kēng 和 máo cè 。它们虽然不雅,但真实,不做作。
回过头来想想,从 圊 的隐晦之美,到 溷 的直白粗粝;从 更衣室 的文雅托词,到 东司 的宗教规矩;再到 五谷轮回之所 的哲学高度,以及 净房 、 恭房 、 茅坑 的世俗百态。每一种称呼,都像是一扇小小的窗户,透过它,我们能瞥见古人对待生活、对待身体、对待语言的各种态度。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卫生间”、“洗手间”、“WC”,虽然功能明确,现代简约,但在我看来,它们总少了那么一点点历史的温度,少了那么一点点文化的回响。那些古老的称谓,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有的让人肃然起敬,有的让人浮想联翩。它们不单单是词语,它们是故事,是情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哲学观。
所以,下回当你再遇到这些 厕所的古代称呼 时,别光顾着惊讶它们怎么读,比如 圊 (qīng)、 溷 (hùn)、 更衣室 (gēng yī shì)、 东司 (dōng sī),还有那句经典的 五谷轮回之所 (wǔ gǔ lún huí zhī suǒ),请你多停留一秒,感受一下它们背后沉淀的文化意蕴。你会发现,即便是最“不雅”的事物,也能被我们的祖先赋予如此丰富的生命力,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也是中华文化的深邃所在啊。真的,别小看了这些字,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历史。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