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那风月场里的掌舵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青楼鸨母 ,这称呼可就多了去了,远不是一句简单的“老鸨”能概括的。你以为只是市井里头那么一句粗俗的骂语,殊不知,这字里行间,藏着多少世态炎凉,多少人情冷暖,多少权力博弈下的言语艺术,个中滋味,千回百转,说不尽道不明的纠葛。要我说,每一种称谓,都像一把钥匙,能窥见说话人与被称呼者之间那层微妙复杂的关系网。
首先,最最普遍也最最直白的,当然就是“ 鸨母 ”二字了。这是个挺中性的词儿,带着点职业的指代性,没有太多感情色彩,就像你称呼一个厨子叫“大厨”,一个掌柜叫“掌柜的”一样。官方文献里,或者那些稍显正式的记录中,多半会用这个词。它点明了身份,剥离了情感,显得堂堂正正,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远和规训。但我总觉得,这“鸨母”的说法,仿佛只描绘了一个躯壳,一个职能,却少了那份生动,那份活气儿。
再往深里去瞧,那句响当当的“ 老鸨 ”,哎哟喂,这可就是真正的大众标签了。一听这俩字儿,脑海里是不是立马就浮现出一个叉着腰、涂脂抹粉、眼神刻薄、精明算计的形象?手里摇着把芭蕉扇,嗓门儿震天响,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哪个不听话的姑娘,或是冲着阔绰的客人笑得花枝乱颤。这“老鸨”二字,简直就是把一切负面刻板印象都揉捏了进去,充满了市井的偏见和道德的审判。在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自诩清高、不入流俗的看客眼中, 青楼鸨母 就是“老鸨”,没有例外。这里面,带着一种鄙夷,一种轻蔑,仿佛她的一切存在,都已经被这个称谓给定了性,钉在了耻辱柱上。你想啊,当街坊邻里、茶馆酒肆里的人们提及某某花楼的当家主母,多半都会撇着嘴,阴阳怪气地抛出这么一句“那个老鸨子”。声音里头,是数不清的轻蔑和揶揄,仿佛她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一个被社会道德集体唾弃的符号。

然而,你若真以为所有人都这么喊,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风月场里的人,尤其是那些寄人篱下的姑娘们,她们嘴里可不是动辄就叫“老鸨”的。那一声声“ 妈妈 ”,才是真正带着复杂情感的称呼。这一声“妈妈”,既有依附,有畏惧,也可能有那么一丁点儿,仅是那么一丁点儿,虚妄的亲情寄托。毕竟,在那个将人当物件儿卖的年代,她们脱离了原生家庭, 青楼鸨母 便是她们在那个小世界里的“家长”,掌管着她们的生杀予夺,决定着她们的吃穿用度,甚至是未来的命运。
喊一声“妈妈”,是规矩,是认命,也是一种自我麻痹。或许,这“妈妈”的称谓,能让她们在无情的世界里,找到一丝丝温情聊以自慰。你看那刚进门的小丫头,怯生生地,眼泪汪汪地喊着“妈妈”,声音里是恐惧,是讨好,是生存的本能。而那些成了角儿的头牌,风光无限,但在私下里,面对那个把她们一手调教出来、精明狠辣的 青楼鸨母 ,也得恭恭敬敬地唤一声“妈妈”,声音里多了几分敬畏和顺从,甚至可能还有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激——感激她把自己从泥泞里捞出来,哪怕只是换了另一个泥潭。这称谓,承载了太多无法言说的辛酸与无奈。
除了“妈妈”,有时也会听到“ 嬷嬷 ”的称呼,尤其是在那些更具历史感、更讲究规矩的场所。这“嬷嬷”听起来更显年纪,更显资历,也带着那么点儿老仆人的味道。它不像“妈妈”那么普遍,却自带一种古朴和庄重,仿佛那位 青楼鸨母 不仅是掌柜,更是坐镇一方的权威长辈。这称谓一出口,便让人觉得她不仅仅是经营者,更是规矩的守护者,是传统的传承者。
而对于那些往来的客人,尤其是那些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他们可不会轻易把“老鸨”挂在嘴边,那多失身份?他们通常会更客气,更周全地称呼一声“ 掌柜的 ”,或是“ 老板娘 ”。这“掌柜的”一叫,便把 青楼鸨母 的商业属性凸显无遗。她不再是道德审判的对象,而是生意的伙伴,是服务的提供者,是精明的商人。这种称呼,既拉开了距离,又保持了体面,是客套,也是尊重。一个“掌柜的”,仿佛把风月场变成了普通的买卖场所,淡化了其中的污秽与不堪,强调了交易的平等与规范。你看那些摇着折扇的公子哥,面带微笑,拱手作揖,嘴里那声“掌柜的,今日可有新茶否?”听起来多么儒雅,多么自然,仿佛他们只是来茶馆品茗一般。
当然,如果关系更熟络,或是 青楼鸨母 年纪稍长,又显得和蔼可亲些,有时也会被唤作“ 大姐 ”或“ 大娘 ”。这便带了些江湖气,带了些人情味儿。 青楼鸨母 并非总是凶神恶煞,有些也长袖善舞,善于交际,八面玲珑。她们可能是从风尘中打拼出来的,更懂得人情世故,更能左右逢源。这时候,一句“大姐”,便拉近了距离,少了职业的标签,多了几分江湖儿女的爽快和亲近。这种称呼,往往出现在那些相对 informal 的场合,或是与 青楼鸨母 有较深个人交情的客人或伙计口中。它模糊了阶级,模糊了身份,只剩下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交流。
还有一些,可能就更隐晦,更带着地域特色了。比如某些地方,可能会直接以她的姓氏加上“娘”字,如“张娘”、“李娘”,听起来既亲切又带着一种民间固有的尊称。又或者,直接以她所经营的 青楼 名号来代指,如“怡红院的掌事儿”,或“花满楼的管家”。这些称谓,都从侧面烘托出 青楼鸨母 的地位与权力,她不仅仅是一个人,她更是一个品牌的象征,一个场所的化身。
说到底,这些林林总总的称呼,无一不反映出 青楼鸨母 在那个时代,那个特定环境下的复杂身份。她既是精明的商人,是手腕强硬的管理者,是那些风尘女子们的半个“家长”,同时,又是一个被社会主流道德所鄙夷、所排斥的边缘人物。不同的称谓,就像不同的棱镜,折射出不同的社会视角,不同的情感投射。
这世道啊,嘴上说着“人言可畏”,可真要到了言语出口的那一刹那,谁又真的能做到心口如一呢?一声“老鸨”是唾弃,一声“妈妈”是无奈,一声“掌柜的”是体面。这语言的艺术,在这风月场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也道尽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下次再提到 青楼鸨母 ,不妨多想一层,她究竟被谁以何种称谓呼唤着,那一声声背后,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秘密呢?这称谓文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邃,要耐人寻味得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