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那锣鼓点子啊,只要一响起来,无论隔着多远的距离,都能一下子把人的心揪住,带着你,唰的一下,跌回那个斑斓、喧嚣、又有些沧桑的旧梦里去。我说的,就是那些唱戏的人,那些把人生百态都揉碎了,化作一声声唱腔、一招招身段,活生生搬到你眼前的艺人们。打小儿,我就爱看戏,不是坐在那正儿八经的剧院里,而是那种土台子、露天场、四周挤满了看客的野台戏。那时候,我总好奇,这一大帮子人,从班主到跑龙套的,从台前的名角儿到幕后的掌灯人,他们究竟该怎么称呼才最妥帖,最能道尽他们的风骨和不易?
其实啊,这称呼可多了去了,每一个,都带着它独有的味道,就像一坛老酒,年份不同,入口的滋味也千差万别。最常见、也最深入人心的,大概就是 “戏班子” 了。在我看来,“戏班子”这称呼,最是熨帖,最是带着温度。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组织机构名称,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烟火气,有江湖味儿的集体。想当年,那些戏班子走南闯北,一辆辆大车,载着行头、道具、还有全班人马,浩浩荡荡地穿行在乡间小道上。那时候可没有高铁飞机,全凭两条腿、两轮车,风餐露宿那是家常便饭。在穷乡僻壤,他们是唯一的娱乐,是把外面世界的精彩和故事带进村里的使者。你瞧,那“班”字,是不是自带一种集结、聚合的意味?“子”字又透着股亲昵、随意的劲儿,就像自家人一样。他们是同门师兄弟,是情同手足的姐妹花,为了那一口饭,为了那份对戏的热爱,聚在了一起,活出了自己的 江湖 。班主就是掌舵人,台柱子就是顶梁柱,而所有的班底,无论角儿大小,都是这个流动的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种苦日子里熬出来的情谊,比金子都贵重,比血缘都亲近,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渐渐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了现代社会,很多地方的戏班子开始有了正规编制,拿起了国家发的工资,有了固定的排练场和演出剧场。这时候, “剧团” 这个称呼就应运而生了。它听起来是不是更规整,更“高大上”一些?确实,从“戏班子”到“剧团”,这背后代表着一种体制化的转变。以前是师傅带徒弟,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真功夫;现在呢,很多是科班出身,有学院的教学体系,有专业的理论指导。剧团有正式的团长、导演、演员、舞美、乐队,分工明确,管理也更现代化。当然,这种变化有利有弊。好处是演员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有了医保社保,不用再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艺术创作也能得到更充足的物质保障。但也有人会觉得,那种散漫自在、带着一股子野劲儿的“戏班子”味儿,似乎冲淡了那么一两分。那股子骨子里的“江湖气”,在制度的约束下,多少收敛了一些锋芒。不过话说回来,不管叫“戏班子”还是“剧团”,只要台上的 唱念做打 依旧精妙,台下的观众依旧如痴如醉,那份对艺术的赤诚之心,是永恒不变的。

除了这两个,还有一个相对雅致些的说法,叫做 “班社” 。这个词,我觉得在有些地方剧种,特别是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地域,用起来别有一种古朴的韵味。它比“戏班子”听着稍微正式一点,又比“剧团”多了一丝文雅。像很多老字号的评弹班、相声社,就习惯用“班社”来称呼自己。它带着一种家族传承、师徒一脉相承的意味,暗示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归属感。我个人是挺喜欢这个称呼的,它不像“戏班子”那么浓烈奔放,也不像“剧团”那么理性严谨,它更像是一座静静矗立的老宅子,屋檐下挂着红灯笼,院子里栽着桂花树,门前流水潺潺,里面的故事,都在那雕花的窗棂和斑驳的墙壁里,等着你去细细品读。
当然,还有一个更宽泛、更具历史底蕴的统称,那就是 “梨园行” 。这可不是专指某一个团体,而是整个戏曲界的代名词。相传,唐玄宗酷爱戏曲,在宫中专门设立了梨园,教习宫女乐人歌舞,自此,“梨园”就成了戏曲界的雅称,而从事戏曲艺术的人,无论他身处何种团体,都算是“梨园弟子”,身在“梨园行”中。这是一个何其浪漫,又何其沉重的称谓啊!浪漫在于,它将所有的戏曲人囊括其中,让他们拥有了共同的身份认同,共同的艺术追求;沉重在于,身在“梨园行”,就要承担起传承的责任,就要忍受清苦与寂寞,就要用毕生精力去磨砺唱功、雕琢表演,只为在舞台上那一刹那的绽放。
你看,仅仅是“一群唱戏的怎么称呼”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引出这么多枝枝蔓蔓,说不完的故事和感受。从最初的“戏班子”那股子草根的生命力,到现代“剧团”的规范化运营,再到“班社”的古典雅韵,以及“梨园行”这种深沉而广阔的文化认同,每一种称呼背后,都藏着戏曲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藏着无数艺人的悲欢离合,藏着观众对这门古老艺术的热爱与期盼。
我也曾听过一些不那么客气的称呼,比如某些不怀好意的人,会轻蔑地叫他们“戏子”。每每听到这样的字眼,我心里就堵得慌。他们是 “戏子” 吗?不,他们是艺术家,是文化的传承者,是把喜怒哀乐、世间百态演活了,让你看到自己的影子,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共鸣的人。他们用一张脸,一个眼神,一声叹息,就能把你带到千年前的古战场,或万丈红尘的烟花巷。这样的功力,这样的奉献,岂是一个“子”字能够随意贬低的?
所以,当你下次再看到台上的那些艺人,无论是花旦的娇俏,武生的英姿,老生的醇厚,还是丑角的滑稽,你都可以试着用这些称呼去感受他们。他们也许是某个地方小剧团的演员,也许是某个传承了上百年的家族戏班的后人,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梨园行”里的人,都是把生命献给舞台的 唱戏的 。他们用他们的嗓子,他们的身段,他们的汗水,甚至他们的血泪,为我们织就了一个又一个绚丽的梦。那份对艺术的执着,那份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钟的磨砺,那份明知清贫依旧坚守的信念,都值得我们最高的敬意。
如今,传统戏曲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年轻人有更多的娱乐选择,那些曾经锣鼓喧天的场面,也变得稀疏起来。但每当我看到那些坚守在舞台上的老艺人,或是那些从科班里走出来、眼神里闪烁着对戏曲同样热爱的年轻面孔,我就知道,这门艺术,还活着,而且在顽强地活着。那些关于 戏班子 的故事,那些 剧团 里的汗水,那些 班社 间的传承,都将如同薪火,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所以,无论你选择哪种称呼,请记住,你是在称呼一群把灵魂都唱进戏里的人,一群用生命在演绎人生的人。他们的称谓,何其多样,但他们的精神,始终如一:为戏生,为戏狂,为戏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