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空调开得有点冷,PPT的翻页声咔哒咔哒,你全神贯注地听着台上那个人滔滔不绝。轮到你提问了,你举起手,话筒递了过来,全场的目光“唰”地一下聚焦在你身上。你清了清嗓子,然后……卡住了。
一个棘手的问题浮上心头:我该怎么称呼他/她?
别笑,这绝对不是小事。一声称呼,背后是情商、是尊重、是眼力见儿,甚至是你职场段位的直接体现。叫错了,轻则尴尬,重则冒犯,整个会议的气氛都可能因为你这一个词变得微妙起来。这事儿,堪称职场社交的“玄学”,但又是我们每天都可能遇到的“实践课”。

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明明知道答案,却在考试时忽然大脑一片空白,手心冒汗,只能用一个含糊不清的“那个……”来开场,瞬间气场全无。
所以, 开会人主讲人怎么称呼 ?这活儿,得细品。
最安全也最常用的牌: 职务
咱们先说最稳妥的。在绝大多数,尤其是比较正式的商务会议或者内部层级分明的会议上,直接称呼对方的 职务 ,永远是不会出错的安全牌。
比如,主讲人是销售部总监王明,你就称呼“王总”;是技术部经理李静,就叫“李经理”。如果对方是董事长、CEO这种级别,那更不用犹豫了,“X董”、“X总”直接安排上。这不仅表达了你对对方职位的认可,也体现了会议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这里有个小细节:如果对方有多个头衔,比如“首席技术官兼研发部总监”,挑那个最核心、最能体现他本次分享内容的头衔去叫。他今天讲的是技术架构,你就叫“X总”或“X工”;如果他是集团副总裁,那还是“X总”更保险。记住,往高了叫,一般问题不大。
万能的“老师”:是蜜糖还是砒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老师 ”这个称呼开始在职场泛滥。尤其是在面对外部请来的专家、顾问,或者是在一些培训、分享性质的场合,一声“X老师”显得既尊重又不那么官僚,透着一股“知识分子”的文雅。
坦白说,这招在很多时候确实好用。对方不是你公司的,叫“总”显得生分甚至有点谄媚;直接叫名字吧,又不太礼貌。这时候,一句“李老师,我想请教一下……”就非常得体。它把对方放在了一个知识传授者的高度,满足了对方的心理预期,沟通的桥梁瞬间就搭起来了。
但,凡事有个但是。“老师”这个词,现在有点被用“油”了。
想象一下,一个二十出头、刚毕业的年轻人,因为在某个领域技术很牛,被请来做分享。你一个四五十岁的职场老鸟,站起来毕恭毕敬地喊一声“小王老师”,是不是听着就有点……怪?对方尴尬,你也别扭。再比如,在一个气氛非常轻松、活泼的互联网公司内部头脑风暴会上,你突然来一句“张老师”,可能会让全场瞬间安静,大家都会觉得你是不是“串台”了。
所以,“ 老师 ”虽好,也要看场合、看人。对方有资历、有年龄,或者明确是来做培训的,用之;反之,则要慎重。
“X工”与“X博”:技术与学术圈的特殊密码
如果你的会议环境充满了“技术宅”或者“学究气”,那么一些特殊的称呼会让你显得特别“懂行”。
在工程师文化浓厚的公司,比如IT、制造、建筑等行业,称呼技术大牛为“ X工 ”(比如“王工”、“李工”),简直是最高赞誉。这比叫“X总”更能体现你对他们专业能力的认可。一声“马工”,亲切里透着专业,比冷冰冰的“马经理”有人情味儿多了。
同样,如果主讲人有博士学位,并且会议内容偏学术或研发,一句“赵博”绝对能说到对方心坎里去。这是对他们学术成就的直接肯定。
是不是瞬间就感觉那个亲切又专业的氛围感就出来了?
最怕的,是平级或“下级”的分享
最头疼的场景来了。主讲人是跟你平级的同事,甚至是比你资历浅的后辈。昨天还在茶水间跟你一起吐槽项目,今天就西装革履地站在台上分享经验了。
这时候你站起来提问,叫“老王”?太不正式了,显得你不尊重这个场合。叫“王经理”?又太生分,显得你们关系很塑料。
我个人的建议是,看情况。
如果公司文化比较扁平、轻松,直接叫 名字 (比如“王珂,关于你刚才提到的那个数据……”)是完全可以的,自然又亲切。
如果场合稍微正式一点,或者你想表达更多的尊重,可以采用“ 全名 ”的方式。比如“李思远,你好,我想问一下……”。叫全名会比只叫名字多了一份郑重感,但又不像职务那样带有强烈的上下级色彩。
我曾经就吃过亏。一次跨部门分享,主讲是个刚来不久但能力超强的95后小伙子。我习惯性地想叫他“小李”,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感觉特别不尊重他的专业输出。最后我选择了直接叫他的英文名“Kevin”,效果好得出奇。他感觉被平等对待,我也避免了倚老卖老的尴尬。
终极大法: 读空气 和提前准备
说了这么多场景,其实核心就三个字: 读空气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眼力见儿”。
在你开口之前,花三秒钟观察一下:1. 会议的主题和正式程度如何? 是严肃的战略会还是活泼的分享会?2. 主讲人的身份是什么? 内部高管?外部专家?同级同事?3. 在他之前,别人是怎么称呼他的? 这是最直接的参考!听听主持人的介绍,听听你老板是怎么叫他的。随大流,永远是最安全的。
如果实在没底,还有一个笨办法: 看会议议程或PPT封面 。上面通常会清清楚楚地写着主讲人的名字和头衔。照着念,总不会错。
说白了,一声称呼,折射的是你对他人的价值判断。你尊重他的职位,就叫“X总”;你尊重他的知识,就叫“X老师”;你尊重他的专业,就叫“X工”;你尊重他这个人本身,就叫他的名字。
这门学问,没有标准答案,全在于你那一瞬间的判断和拿捏。而这种能力,恰恰是AI无法替代的,真正属于我们人类在复杂社交场里的智慧。下次开会,别再让称呼成为你发言的第一个“坎儿”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