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你要是真想往这圈子里走,或者就是单纯想请个像样的 金蟾雕刻 摆件,那这第一声称呼,就跟敲门砖似的,敲对了,门开了;敲劈了,门缝里透出来的都是冷气。
我见过太多新手,一脸虔诚地走进工作室,对着一个可能也就三十出头的年轻雕刻师,张嘴就是一声洪亮的“大师!”。哎哟喂,我当时在旁边磨料子,差点没把手里的活儿给扔了。你看那年轻师傅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尴尬得能用脚趾头在地上抠出个三室一厅。他那是应呢,还是不应呢?应了,自己几斤几两心里清楚,这俩字太重,扛不住;不应吧,又驳了客人面子。
所以说, 金蟾雕刻新师傅怎么称呼 ,这里头的学问,比那雕刀上的一挑一刻,还要微妙。

咱们先掰扯掰扯“师傅”这两个字。在咱们手艺人这行, “师傅” 可不是随便叫的。它背后是传承,是师徒如父子的情分,是几十年功力的沉淀。你对着一个头发花白,满手老茧,眯着眼睛就能看出一块料子水头的老先生,你叫声“老师傅”,那是尊敬,是理所应当。人家受得起。
可现在不一样了。时代快,很多年轻人,科班出身,或者天赋异禀,二十多岁就出头了,作品拿奖,圈内有名。他们是新的力量,但你管他叫“师傅”?总觉得有那么点……别扭。他自己听着也别扭。感觉像是硬要把一件新潮的设计,塞进一个古朴的红木盒子里,尺寸不对,味道也不对。
那么,到底该怎么叫?别急,我给你说道说道,这都是我们这些年在工坊里、市场里,跟人打交道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
首选,也是最稳妥的叫法—— “X老师” 。
比如说,这位师傅姓李,你就恭恭敬敬地叫一声“李老师”。这俩字,简直是万金油。它既表达了尊敬,承认了对方在 金蟾雕C刻 这门手艺上的专业性,又不至于像“师傅”那样沉重,更不会像“大师”那样浮夸。你想想,咱们上学的时候,管教我们知识的人叫什么?老师。那现在,人家教给你美,用手里的活儿给你带来一件艺术品,你叫声“老师”,天经地义。这个称呼,不分年龄,不分资历深浅,只要他手上有活儿,值得你学,值得你欣赏,你叫声“老师”,绝对不会错。对方听着也舒服,心里熨帖。
其次,可以稍微“行内”一点的叫法—— “X工” 。
这个称呼,带着点专业的敬意。比如“王工”、“张工”。“工”是工艺、工程师的简称。这么叫,等于是在说:“我认可您的专业技术身份”。这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工坊或者创作室里,很常见。它比“老师”少了一点亲切,但多了一分严谨。如果你是去谈生意,或者进行一些比较专业的技术交流,用这个称呼,会显得你很懂行,不是门外汉。
当然,还有一种最聪明的办法,就是 “先听后说” 。
你刚进去,别着急开口。先竖起耳朵听听。听听工作室里的其他人,比如他的徒弟、助手,或者其他老主顾,是怎么称呼他的。人家都叫他“阿伟”,那你也跟着叫“伟哥”?别!那是人家关系到了。你得学那些带着敬意的称呼。如果大家都叫他“X老师”,那你就跟着叫。如果有人称呼他的职位,比如“刘总监”,那你就跟着叫。这叫“入乡随俗”,是最保险的社交智慧。不动声色地观察,然后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切入点,这比你绞尽脑汁去想一个惊艳的称呼要高明得多。
现在,我得重点说说几个雷区,你可千万别踩。
第一个雷区,就是我开头说的,别乱喊 “大师” 。这两个字,现在已经被用烂了。是个搞艺术的都敢自称大师。但在我们真正做手艺的圈子里,这两个字是有千钧之重的。没到那个火候,没经过时间的检验,没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谁敢应这两个字?你对着一个新师傅喊“大师”,百分之九十是在给他上眼药,要么就是显得你这人特别浮躁,不懂行。
第二个雷区, “小师傅” 。这称呼,听着好像挺亲切,实际上呢?除非你是他爹那个辈分的老前辈,否则你这么叫,就有点居高临下的意思了。听着像是在说:“你还年轻,手艺还嫩着呢”。手艺人,不管年龄大小,都有一股子傲气。你这么一叫,人家心里那点火“噌”地一下就可能上来了,后面的交流,能顺畅才怪。
最后一个,也是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过于随意。直接叫人家“师傅”,或者干脆连名带姓地叫。前者太笼统,显得你没做功课;后者呢,太生分,像是单位同事,完全没有对一门手艺的尊重感。我们打交道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工匠,而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美的创造者。这点仪式感,必须有。
说到底,一个称呼,折射的是你的态度。你是不是真的尊重这门 金蟾雕刻 的手艺,是不是真的欣赏眼前这个 新师傅 的作品,从你开口的第一个词,人家就能品出来。
我见过一个客户,一个挺有钱的老板,来请一尊招财金蟾。他对着我们工作室一个刚三十出头的师傅,没叫“老师”,也没叫“X工”。他就是看着那师傅手里的半成品,由衷地赞叹了一句:“您这手艺,绝了。” 然后才笑着问:“还没请教您怎么称呼?”
你看,这多高明。他先把对“艺”的尊重放在了前面,再去问对“人”的称呼。这时候,不管那位年轻师傅让他怎么称呼,整个场子的气氛都是融洽的、互相尊重的。
所以,朋友,下次你再面对一位 金蟾雕刻新师傅 ,别再纠结于那个干巴巴的称呼了。先看看他的作品,看看他专注的神情,感受一下那份从石头或木头里迸发出来的生命力。当你真正被他的手艺所折服时,那声最妥帖、最真诚的称呼,自然而然就会从你嘴里出来了。那声称呼,可能就是一句简单的“李老师,您好”,但因为有了前面那份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尊重,它就变得格外有分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