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护士把那个皱巴巴、红彤彤的小家伙抱出产房,交到我哥手上,再由我哥小心翼翼地递给我嫂子时,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有点傻,但特别真实:这小家伙,以后管我嫂子叫啥?
这个问题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多余?废话,当然是叫 妈妈 啊。
对,没错,标准答案就是 妈妈 。但你相信我,当你亲眼见证一个新生命的降临,当你看着那个你平时嘻嘻哈哈、偶尔还一起吐槽老板的 嫂子 ,瞬间切换模式,眼神里充满了前所未见的、那种几乎能融化一切的温柔时,你就会明白, “妈妈” 这个词,远不止是一个称谓那么简单。它是一种身份的加冕,一个角色的诞生,一个仿佛被按下慢放键的神圣时刻。

在那之前,她是“某某的老婆”,是“我哥的媳妇儿”,是爸妈口中的“好儿媳”,是我眼里的 嫂子 。我们可以一起逛街,可以聊八卦,可以为了晚上吃火锅还是烧烤争论不休。她是一个独立的、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名字和身份。
可从那个小生命用第一声啼哭向世界报到的瞬间开始,一切都变了。
她的世界里,多了一个绝对的中心。她整个人都像是被重新淬炼了一遍,镀上了一层温柔又坚韧的光。那个小小的、只会吃奶和哭闹的婴儿,就是她全部的软肋和铠甲。而对于这个小婴儿来说, 嫂子 ,或者说,他的 妈妈 ,就是他的整个宇宙。是食物,是温暖,是安全感本身,是一切的源头。
所以, 嫂子生的小孩怎么称呼她 ?答案是 妈妈 。但这个 妈妈 ,已经不再是字典里那个冷冰冰的定义了。
它是有温度的。是深夜里无数次起身喂奶的疲惫,是换尿布时手忙脚乱的笨拙,是看着宝宝一个翻身都激动得热泪盈眶的欣喜。
它是有声音的。是哼唱着不成调的摇篮曲,是轻声细语地哄睡,是未来某一天,那个咿咿呀呀的小人儿,用含混不清的发音,第一次吐出的那个词——“麻麻”。
我可以想象那个画面。大概会在一个很寻常的午后,阳光正好, 嫂子 可能正累得打瞌睡,或者在笨拙地给小家伙喂辅食。然后,冷不丁地,一声模糊的“ma…ma…”就这么撞进她的耳朵里。那一刻,我相信,她会忘记所有的辛苦和疲惫,整个世界都会在那一瞬间亮起来。那一声 “妈妈” ,像一把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她生命里一扇全新的大门。
当然了,咱们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多元,称呼上也有很多可爱的变种。
最普遍的,自然是 “妈妈” ,或者更亲昵一点的 “妈” 。这是绝大多数家庭的选择,简单,直接,充满了孺慕之情。
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老一辈,可能还会听到 “娘” 这个称呼。这个字眼带着一点古朴的韵味,听起来就特别有分量,让人想起那些坚韧、勤劳、为家庭付出一切的传统母亲形象。
而在江浙沪一带,你可能会听到小孩子软软糯糯地喊 “姆妈” 。这两个字从吴侬软语里说出来,自带一种撒娇的甜糯感,听着心都要化了。
更有趣的是,除了这些正式的称呼,很多家庭内部还会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爱称。比如我一个朋友,她儿子就管她叫“老大”,因为她在家说一不二,特别有权威。还有的会根据妈妈的名字或者特征起外号,虽然在外人听来可能有点奇怪,但那份独属于他们母子/母女之间的亲密,是任何标准称谓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你看, “嫂子生的小孩怎么称呼她” 这个问题,答案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在于,那个词几乎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 妈妈 。
复杂在于,这个称呼背后所承载的情感、责任和身份的转变,是如此的深刻和动人。
作为 小叔 (或者 小姑 )的我,看着这个过程,感触特别深。我还是会叫她 嫂子 ,我哥还是会叫她老婆,但我们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她多了一个最重要、最闪耀的头衔。我们和她说话的语气,为她考虑的事情,都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我们会下意识地压低声音,怕吵醒宝宝;我们会主动分担家务,想让她多休息一会儿;我们会在家庭聚餐时,自然而然地把最有营养的菜推到她面前。
这种变化,润物细无声。
而那个新来的家庭成员,我的小 侄子 或小 侄女 ,他/她将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和理解 “妈妈” 这个称呼的全部含义。从最初的一个发音,到一个符号,再到一种依赖,一种牵挂,一种永远割舍不断的血脉连接。
所以,下一次,当你看到一个新手妈妈,请别忘了,她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个生命,她自己,也完成了一次重生。而那个小小的婴儿,将用最纯粹、最动听的语言—— “妈妈” ,来为她的这份伟大加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