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事儿可真把我难住了。每当我踏入一个新的办公环境,或者公司里来了新面孔,尤其是那些看起来资历深厚、或者带着一股子精英范儿的“ 人才 ”们,我心里就开始打鼓:哎呀,我到底该 怎么称呼 他/她呢?一个称谓,学问大着呢,它可不仅仅是个代号,简直是你在 职场 江湖立足、展现情商高低的“试金石”啊!
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真是如履薄冰。我们公司不大不小,但 文化 特别多元。有从传统国企跳槽来的老前辈,一开口就是“小王”、“小李”,甭管你多大岁数,他都觉得你“小”;也有海归背景的,张口闭口“hi,bro”、“hey,buddy”,恨不得跟你称兄道弟;更别提那些资深技术大牛,一个个深藏不露,你不知道他是不是某个“总”级别,也不好意思直接叫名字。那一阵子,我简直患上了“ 称呼困难症 ”,遇到不确定的人,宁愿多说一句“您好”,或者干脆用眼神示意,也不敢轻易开口,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踩了雷。
你看,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困惑。在瞬息万变的 职场 生态里,特别是在我们这片充满了复杂人情世故的土地上,如何精准、得体地 称呼 一个同事,尤其是那些被公司寄予厚望、身怀绝技的“ 人才 ”,简直是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是求生法则。你叫错了,轻则尴尬,重则可能给人留下不专业、不尊重,甚至是没眼力见的坏印象。

“XX总”的悖论与尴尬
最常见、最稳妥的,似乎是“ XX总 ”或者“ XX经理 ”。这几乎是默认的“安全牌”,尤其是对那些头衔里真的带着“总”、“经理”、“总监”字样的人。我刚来公司的时候,但凡看见工牌上写着“总监”二字的,甭管他看起来多年轻,我都会条件反射地加上一个“总”字,恭恭敬敬地叫一声“李总”、“张总监”。这没错吧?表面上看,这是对职位的尊重,对等级秩序的认可。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些公司,特别是那些扁平化管理、强调创新与平等的互联网公司或者初创企业,他们压根儿就不喜欢这一套。我有个朋友,他们公司就特别推崇直呼其名,或者互称英文名。他有次不小心叫了老板的“XX总”,结果老板笑着说:“哎呀,别总来总去的,叫我Simon就好!”你说,当时他心里是不是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这种时候,过度 正式的称呼 反而显得疏远、不够融入。更要命的是,有些 人才 ,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总”的头衔,只是因为资历深厚、能力突出,你为了表示敬意,给人家强行戴了个“总”的帽子,结果反倒让对方觉得你“拍马屁”,或者更糟糕的,被认为你“不识趣”,没搞懂公司 文化 。那滋味,比吃黄连还苦。
再想想那些在公司里被视为“精神领袖”的技术大牛、创意总监,他们可能不带任何管理岗位的“总”,却拥有举足轻重的 话语权 和影响力。你直呼其名,怕显得轻佻;你叫“XX老师”,又怕显得过时或者不适用他们的 行业语境 。这种纠结,真的让人头疼。
“哥”与“姐”的情分与界限
除了“总”,另一个常用且带着几分温情的 称呼 是“ XX哥 ”或“ XX姐 ”。这往往适用于那些比你年长、资历更深,但又没有明确管理职位的老同事。这种称谓,带着几分江湖气,也透着点儿亲近。在一些团队氛围比较融洽,或者 论资排辈 观念尚存的行业,比如一些传统媒体、制造业,甚至部分互联网公司的老团队,用“哥姐”称呼,能迅速拉近距离,显得你懂事、会来事。
我认识一个设计师小陈,他就是靠一口一个“燕姐”、“林哥”走遍天下。他觉得这样叫,不仅显得尊重,还特别有人情味,有什么事儿求人帮忙,对方也更容易开口。而且,这种 称呼 还能模糊掉一部分的职级差异,让交流更顺畅。
但“哥姐”也不是万能的。我见过有些刚毕业的小姑娘,对着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男同事也叫“哥”,听起来就有点别扭,甚至带了点“油腻感”。而且,在某些更强调专业性、要求严谨的场合,比如和外部客户交流时,你一口一个“张哥”、“李姐”,可能就显得不够专业、不够严肃了。界限感,这东西,在 职场 上太重要了。什么时候可以亲近,什么时候必须保持距离,一个 称谓 就能暴露你的 情商 。
直呼其名的勇气与风险
最彻底的,就是 直呼其名 。在很多硅谷文化影响下的公司,或者一些强调平等、开放的创业团队,直呼其名是常态。这展现的是一种去等级化、高效沟通的 职场理想 。我曾经面试过一家公司,HR特意强调,我们这里不讲究什么“总”,大家直呼其名就好。当时我心里窃喜,觉得这公司 文化 真棒,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然而,实际操作起来,你会发现,即使是直呼其名,也藏着门道。如果你是新入职的,上来就直呼资深同事的名字,那风险还是有点高。对方可能觉得你冒失,没规矩。通常来说, 直呼其名 需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关系基础之上,或者至少,你需要等待对方主动提出“叫我名字就好”。不然,这就像你第一次见面就叫人家小名,是不是有点儿太自来熟了?
而且,对于那些真正的“ 人才 ”,他们可能在公司里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你直接叫名字,会不会显得不够 尊重 他们的专业成就和贡献?这又是需要仔细斟酌的地方。我个人觉得,对于那些真正靠实力说话的“ 人才 ”,我们可以更注重在言语中体现对他们专业能力的认可,而不是仅仅纠结于一个 称谓 。
我的“ 称呼 秘籍”与心得
那么,到底 怎么称呼公司里面的人才 才最妥当呢?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我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 称呼 秘籍”,不敢说百分之百管用,但至少能降低大部分的“踩雷”风险。
-
先观察,后行动。 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新到一个环境,或者面对不熟悉的人,千万不要急着开口。多听听周围的人是怎么 称呼 的。你的直属领导怎么叫,资深同事怎么叫,新人又怎么叫?通常,大家普遍采用的 称呼 方式,就是最安全的。如果大家普遍叫“ XX总 ”,那你就跟着叫;如果大家普遍直呼其名,那你也跟着直呼。这是一个快速融入 企业文化 ,读懂“潜规则”的有效途径。
-
默认略高一级,等待降级。 如果实在摸不准,我的建议是: 默认略微正式一点 。比如,如果对方看起来像是经理级别,但你又不确定,可以先叫一声“ XX经理 ”。如果对方觉得太正式,他很可能会主动告诉你:“哎呀,别叫经理了,叫我名字就好。”这时候,你就可以顺水推舟地改口,不仅不失礼,还显得你懂事,能灵活调整。反过来,如果你一开始就直呼其名,想再改叫“ XX总 ”,那难度就大了,还显得你后知后觉。
-
看身份,也看场景。 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对于公司外部的合作方,或者重要的客户,无论对方内部 文化 如何,我们都应该默认使用 更正式的称谓 ,比如“ XX总 ”、“ XX经理 ”,以示尊重和专业。而在团队内部的日常交流,尤其是一些非正式的场合, 称谓 就可以适当放松。比如,开会时你可以叫“ XX总 ”,但午餐时大家围坐一起,你问他“老王,这个菜好吃吗?”,这可能就显得自然多了。这考验的是你对 场景 的判断力。
-
善用“老师”与“前辈”。 在一些对技术、专业能力非常尊重的行业,比如IT、研发、教育、设计等, “XX老师” 是一个非常得体的 称谓 ,既表达了对对方专业能力的认可,又显得亲切而不失尊重。它介于“总”和直呼其名之间,是许多 人才 乐于接受的。对于那些在公司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但没有管理头衔的老员工,私下里叫一声“ 前辈 ”或者“ XX哥/姐 ”,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
最重要的是真诚与尊重。 归根结底, 称谓 只是一个外在形式,它所承载的,是对人的基本尊重,对对方付出和能力的认可。无论你最终选择了哪种 称呼 方式,只要你的态度是真诚的、尊重的,你的眼神是肯定的、友善的,我相信大部分的“ 人才 ”都能感受到。毕竟,谁会拒绝一个发自内心尊重自己的人呢?
当然, 企业文化 的力量不容小觑。有些公司,明文规定只能直呼其名,不许带头衔;有些则鼓励员工互称“同学”、“伙伴”。这些都是你进入一家公司后,需要用心去体会和遵循的。我发现,那些真正能在 职场 上游刃有余的人,他们往往不是死板地遵守某一套规则,而是懂得灵活变通,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切换最合适的 称谓 模式。这种能力,某种程度上,就是 情商 的体现,也是你能在 职场 这座大熔炉里,与各类 人才 高效协作,共同进步的关键。
所以,下次再遇到需要 称呼公司里面的人才 时,别慌。先观察,再思考,然后勇敢地开口。记住,每一次开口,都是你展示 情商 、融入 文化 、构建人际关系的机会。这门 称谓 的艺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反复练习,直到它成为一种本能,一种自然流淌在 职场 日常中的魅力。毕竟,一个得体的 称呼 ,不仅能让你自己感到自在,更能为公司构建一个更加和谐、高效的 沟通环境 ,何乐而不为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