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五年的老兵怎么称呼?叫老班长还是大哥,这里有讲究

我表弟,阿强,前年冬天回来的。五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他回来那天,我们一大家子人去车站接他,乌泱泱的,特隆重。可他从出站口一出来,我愣是半天没敢认。人还是那个人,瘦了,黑了,眼神里多了些我们看不懂的东西,像一潭深不见底的水。以前那个咋咋呼呼的小子,彻底没了。

饭桌上,气氛有点怪。大家想热闹,想让他多说说部队里的事,可话到嘴边又都咽了下去。三叔习惯性地喊他小名:“狗蛋,来,吃块排骨。”阿强夹起排骨,点点头,没说话。我看见他拿筷子的手,骨节分明,稳得像焊在桌子上一样。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一个称呼,看似小事,但在他们这种人身上,可能就是一道坎,一道从军营到家门的坎。

所以, 当了五年的老兵怎么称呼 ?这事儿,绝不是一句“随便叫”就能糊弄过去的。

当了五年的老兵怎么称呼?叫老班长还是大哥,这里有讲究

你得先明白,五年意味着什么。五年,不是两年义务兵的体验生活,不是大学军训的过家家。五年,足够把一个毛头小子打磨成一块有棱有角的石头。他很可能已经是个士官,是个班长,甚至是个代理排长。他手里带过兵,肩上扛过枪,半夜三更被紧急集合的哨声踹起来过,也在边防线上盯着漫天星斗想过家。这五年,在他的骨子里刻下了一套完全不同的行为逻辑和荣誉体系。

所以,最稳妥,也最显尊重的称”呼,大概就是一声 “老班长”

“班长”这两个字,在部队里分量太重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位,它意味着责任、是榜样、是新兵蛋子眼里无所不能的神。阿强跟我说过,他第一次被新兵喊“班长”的时候,腿肚子都发软,感觉那声称呼后面跟着十几号人的安危和成长。所以,当你喊一个五年老兵“老班长”时,你其实是在承认他那段最重要的军旅生涯,在肯定他付出过的汗水和承担过的责任。这声称呼,像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他心里那扇关于部队的门。他会觉得,你懂他。哪怕你们不熟,这声 “老班长” 也能迅速拉近距离,让他感受到来自社会的认可。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场景很重要。

如果是在一个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你和他只是初识,想表达敬意,那一声 “老兵” ,或者称呼“X师傅”(如果他从事了某种技术工种),都比直呼其名要好。 “老兵” 这个词,带有一种集体荣誉感,沉甸甸的。它涵盖了所有为国奉献过青春的人。但这个词,说实话,有点距离感,有点“高大上”。日常生活中老这么叫,显得生分。

那能不能叫 “哥”

能,但得看情况。如果你们本来就是亲戚、是发小,那当然没问题。他从部队回来,褪去军装,终究还是要回归家庭和生活,变回你的“强哥”、“X哥”。这种称呼,代表着亲情和友情的延续,是帮他重新融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你俩就是普通朋友,甚至只是朋友的朋友,一上来就“哥、哥”地叫,可能会让他觉得有点……油。特别是刚退伍回来的,他们身上那股子劲儿还没完全卸下来,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称谓,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阿强回来后不久,我们一起去吃饭。我一个朋友也在,那哥们儿自来熟,上来就搂着阿强肩膀:“哎呀,哥,听说你在部队里是神枪手啊?”阿强当时身体僵了一下,虽然脸上在笑,但那笑意没到眼睛里。后来他对我说,他不喜欢那种轻飘飘的熟络,感觉自己的过去被当成了一种社交谈资。

所以你看,称呼背后,是态度。

最忌讳的是什么?是带着猎奇和想当然的眼光,去给他贴标签。比如管他叫“当兵的”,或者半开玩笑地喊“兵哥哥”。这绝对是雷区。前者,带着一种职业的区隔,甚至一丝轻视;后者,则过于轻浮,把他们严肃的职业生涯娱乐化了。他们不是影视剧里耍帅的符号,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经历过我们无法想象的艰苦和纪律。

说到底, 当了五年的老兵怎么称呼 ,核心在于“尊重”二字。这种尊重,不是敬而远之,不是小心翼翼,而是一种平视的、发自内心的理解。

你可以试着先叫他一声 “老班长” ,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笑了,说“嗨,都过去了,叫我名字就行”,那说明他已经开始放下过去,准备迎接新的身份,这时你再改口叫他名字或者“哥”,就顺理成章。如果他听到“老班长”三个字,眼神里闪过一丝光,身体下意识地挺直了那么一瞬间,那就请你继续这么称呼他吧。这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莫大的慰藉。

其实,比怎么称呼更重要的,是怎么和他们相处。别总追问他们在部队里是不是杀了人、打过架这种蠢问题。多听听他们聊聊生活,聊聊未来的打算。当他偶尔说起部队里某个战友、某次演习时,安静地听着,别打断,别评价。当他深夜里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抽烟时,给他递上一杯热水,陪他坐一会儿,哪怕什么也不说。

他们的世界,我们不懂。但我们可以选择用最妥帖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接纳。

一声 “老班长” ,可能就是最好的开始。它像一句暗号,告诉他:兄弟,欢迎回家,你的过去,我们都认。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