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想,这世上,最动人的声音莫过于孩子稚嫩的呼唤。一声“外公”,或是一句“姥爷”,简简单单几个音节,却能瞬间融化掉一个男人所有的岁月风霜,让他心头那块最柔软的地方,泛起阵阵涟漪。每当我看到自家小外甥奔向我年迈的岳父,大声喊出那带着一点点南方口音的“外公”时,我总能从岳父的眼角眉梢,读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与骄傲。那不只是一个称谓,更是一份血脉的延续,一份时光的馈赠,一份沉甸甸的爱意。
说起来, 外甥称呼外祖父 ,这其中学问可真不少,远不止“外公”和“姥爷”这两个词那么简单。它像一张无形的地图,细致地描绘着中国的地域文化、家庭传统乃至个人情感偏好。南方人,特别是江南一带,大抵是唤“外公”的居多。这“外公”二字,听起来便带着几分吴侬软语的温婉,仿佛是山水画里走出来的长者,慈祥而内敛。我记得小时候去上海探亲,表妹那甜糯糯的一声“外公”,总能把老人家逗得合不拢嘴,脸上笑出了一朵菊花。那份亲昵,那份恰到好处的距离感,真是妙极了。而北方,尤其是东北、华北一带,则更习惯叫“姥爷”。这“姥爷”一声,自带一股子北方汉子的豪爽劲儿,透着骨子里的亲近和不设防。我的发小,一个地道的北京爷们儿,他提起自家“姥爷”时,眼神里总是亮晶晶的,那种爷孙俩一块儿钓鱼、下棋、胡侃的画面感,一下子就蹦到了眼前。一声“姥爷”,道尽了多少爷孙情深,多少耳提面命的教诲,又有多少无法言说的偏爱。
当然,除了“外公”和“姥爷”,还有一些地方会保留更正式的叫法,比如直接称呼 “外祖父” 。不过这通常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正式场合,或者是一些极为讲究规矩的大家族里。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对着自家长辈,还是习惯那种带着烟火气和温度的昵称。毕竟,家的感觉,就是要松弛、要亲近,不是吗?有时候,我还会听到一些更随性的叫法,比如直接在“外公/姥爷”前加上姓氏,或者干脆用一些带着地方特色的方言称呼,那种独一无二的音调,在外人听来或许陌生,在自家人耳里却是一剂暖心的药引子。

反过来, 外祖父称呼外甥 ,又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这里头,就没有那么多地域上的分野了,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血缘、基于爱意而自然流淌出的亲昵。最常见的,当然是直接唤一句 “外甥” 。这“外甥”二字,到了老人家嘴里,往往会带着一种特有的腔调,或宠溺,或带点小小的责备,但无论如何,那份深切的关怀是绝不会少的。我曾亲耳听见我一个老同事,对着他那刚上小学的外甥,语气里满是自豪地说:“我家这大外甥,聪明着呢!”那份溢于言表的骄傲,简直要把屋顶都掀翻了。
再者,直接唤 “名字” ,这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方式。无论是大名还是小名,从外祖父口中喊出来,总感觉比旁人喊得更响亮、更充满力量。我见过多少次,小外甥一调皮,外祖父一声“小明啊!你又淘气了不是?”那声音里,明明带着嗔怪,却又藏不住眼底的笑意,真是让人忍俊不禁。这何尝不是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呢?它跳过了称谓的繁复,直抵心间,直接而纯粹。
而 “小名” ,更是亲昵的极致了。那些只有家人知道,甚至只有外祖父辈才经常使用的乳名,一声出口,仿佛就打开了一扇通往童年记忆的门。我那表弟,都三十好几的人了,回家一趟,他姥爷还习惯性地叫他“铁蛋儿”,尽管如今他西装革履,在外面是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但在姥爷面前,他永远是那个流着鼻涕、光着屁股在院子里撒欢的“铁蛋儿”。这份不变的亲昵,才是真正超越了时间和身份的羁绊,是任何金钱和地位都换不来的。
细细想来,这些称谓之所以能牵动人心,不仅因为它指明了家庭成员间的辈分与关系,更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情感重量。外祖父与外甥之间,这份亲情尤其独特。它不是父子般严厉的教导,也不是兄弟姐妹间的嬉闹,而更多了一层母系血脉的温柔底色。母亲,作为连接外祖父和外甥的桥梁,她将自己所受的教育、所感受到的爱,以一种更为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也传递给了自己的父亲。所以,外祖父对外甥的爱,往往带着一份对女儿的理解与支持,一份对血脉延续的深沉喜悦。
这份爱,有时候是无声的。我记得我岳父生病那会儿,小外甥还很小,不懂什么是“生病”,但他会悄悄地把自己的小玩具放在外公床头,会笨拙地帮外公倒一杯水,虽然洒了一半,但那份心意,却让老人家眼眶湿润。他没有说一句“外公”,却用行动表达了最真挚的关心。而岳父呢,病愈后,一看到小外甥,眼睛里就全是光,那是经历过生死离别后,对生命,对亲情,更为深刻的眷恋。他会用粗糙的手,轻轻抚摸外甥的头,那动作里头,饱含了对孩子健康的祈愿,对未来绵长岁月的期盼。
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变化,有些称谓也在悄然演变。我甚至听说过,一些孩子会直接称呼母亲的父亲为“爷爷”,这在外人听来或许有些混乱,但在那个家庭里,也许是出于简化,也许是出于与其他爷爷平等对待的考量,亦或是继父关系下的特殊处理。这都说明了,称谓,它不完全是僵死的规则,它也在适应着时代,适应着每个家庭独一无二的脉络。但无论如何变化,其核心——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那份维系家庭纽带的情感,永远是不会变的。
回望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样一声声带着温度的称呼里,学会了辨识亲疏,懂得了责任与爱。从蹒跚学步时那一声含糊不清的“公公”或“姥爷”,到长大成人后那一声带着敬意的呼唤,再到自己也成为祖父辈,听着膝下晚辈那亲昵的称谓……这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家族史,一部情感的编年史。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又将把这份爱,传递给谁。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一个孩子甜甜地叫着“外公”或“姥爷”时,不妨驻足片刻,感受一下那份饱满的情感。那不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简单互动,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血脉相承、敬老爱幼的传统,在一个个鲜活的瞬间里,被温柔而坚定地延续着。这份美,这份暖,这份力量,足以抵御世间一切的寒凉与孤单。我坚信,只要这些充满爱的称谓还在口耳相传,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基,就永远不会枯萎。
发表回复